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发表
初三化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

 

  随着初中生心理发育的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高水平的理论思维能力,即抽象思维能力.化学作为蕴含着艰深理论知识的一门学科,也在这一学年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化学这门学生新接触的学科,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如何保持学生这种新鲜感、好奇心以及深入学习的兴趣和专研精神,是初中化学老师的重要任务,这个重要的任务凝结起来,可以用一个词汇来概括——启蒙。下面是初三化学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初三化学论文第一篇:初三化学复习课中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应用

  摘要:初三化学的复习阶段是学生巩固基础,深化理解,全面提高的重要阶段,复习课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问题链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设计问题的引导,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对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活动,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化学; 复习课; 问题链接;

  化学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初三又是提升化学成绩的关键时期。复习课质量的好坏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否有质的飞跃。近年来引起学者关注的问题链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设计问题的引导,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本文通过对问题链教学模式理论基础、目标倾向和实现条件的分析,以及初三化学复习课的问题链教学模式策略分析,总结其对初三化学复习课的积极意义,以期能够使复习课的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一、问题链教学模式分析

  (一)理论基础

  能不能提出问题,可以说是判断我们是否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的重要标准。问题教学的思想可以上溯到孔子和苏格拉底时代。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思想,都强调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而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构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问题式教学法。

  (二)目标倾向

  问题链教学模式知识目标的重点,不在于传授具体的知识点,而是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建立联系,形成一种知识网络。比如在物质一课中,我们可以按照由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形成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例如:1.如何区分两种固体?2.如果两种固体颜色一样呢?3.用水可以鉴别出什么样的物质呢?4.除了鉴别出不溶于水,还可以鉴别出什么?5.无色的溶液又如何检验?通过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的是全面的,机构化的,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网络。

  (三)实现条件

  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前将讲授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设计问题,避免变成简单的问和答。比如在燃烧一课中,若是让学生回答燃烧的定义,那就只是简单的提问,并不能唤起学生的思考,如果设置两个问题:1.发光发热的一定是燃烧吗?2.所有的氧化反应都可以引起燃烧吗?就会引起学生更多的回忆和思考。问题链的设置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有准确的判断,太难会让学生有畏难情绪望而却步,太简单就丧失了启发思维生发新问题的功能。

  二、问题链教学模式策略分析

  (一)制定教学目标

  复习课不仅以知识为本,更注重总结规律,提炼学习方法。可以制定问题链式学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比如:在金属一课中,可以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能力目标:1.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二)进行教学准备

  问题链的教学模式,教师是问题的预设者,而学生才是问题的起源。可以在课前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唤起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忆。比如在金属一课中,教师可是设置问题“如何判断真金和假金”,也可以设置一些课前检测题,来判断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酸和碱的反应中,可以设置问题“酸和碱各自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酸、碱各自有相似性质的原因?”让学生在讨论中回忆起相关知识,并利用知识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