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5 23:34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第六篇:改进学生行为习惯的理论依据与教育实践
摘要:学校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通过完善制度、规范行为、教师示范、主题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品德高尚、语言文明、行为规范、习惯良好,从而达到“成人成才,理想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改进行为习惯; 理论实践; 探究;
一、核心素养下改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1.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立德树人主旨的迫切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公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学校教育要突出立德树人这一总体目标,而立德树人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2.素质教育呼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让每个学生具有道德认识、情感、行为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的行为习惯不仅是言谈举止的外部表现形式,更是学生内心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因此,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境地才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3.我校教育教学的艰辛探索给予的启示
陇西二中是甘肃省定西市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地处陇西县城乡接合部,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近年来沉重的高考升学压力,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把教育的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习成绩上,导致部分学生在学校,无团队精神,自制力差,经不住挫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信心;生活上,行为散漫,不守规矩,卫生习惯差,随手乱扔垃圾;家庭中,习惯于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做事往往不计后果,缺乏关心、体谅、宽容之心。面对新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陇西二中根据学生实际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管理的首要位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作来抓,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校容校貌焕然一新,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逐步形成。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高考上线人数逐年攀升,音体美特色显著,在县级以上各类文体比赛中,多次获得优秀成绩,居甘肃省定西市前茅。
二、活动遵循的理论和法规
1.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定,一致强调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并将学生遵纪守法、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劳动卫生习惯、环境意识等明确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新课程标准”等关于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定精神,都强调学校要在日常管理中,对学生严格训练、规范管理,养成生活、学习、互助、交流等各种良好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及现代教育理论中关于“现代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及学校管理学中关于“学校管理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关理论认为,学生的“知、情、意、行”是一个道德教育相统一的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养成教育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文明发展的主要条件。
三、活动依据的教育原则
1.从实际出发原则。学校改进学生行为习惯活动从方案制订到方案的实施过程,始终坚持从陇西二中及学生实际出发,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便于操作,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