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发表
注塑模具设计毕业论文(优选6篇最新范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塑料制品在人们生活中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医疗还是精密仪器等行业中,塑料制品的精度越来越高,因此注塑成型模具设计就显得尤为关键。该技术可以制造出精度高,尺寸好,粗糙度低的塑料制品,而在设计时只有充分了解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把握关键点,才能确保注塑成型模具设计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塑料制品的精度。文中是注塑模具设计毕业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注塑模具设计毕业论文第一篇:模具工业发展现状及注塑模具新工艺和新技术

  摘要:模具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领域,其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企业产业升级,设备水平提升,新技术逐步推广,但技术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差距,传统的模具生产加工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大量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含量,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模具工业;发展变化;注塑模具;新工艺;新技术;

  1 我国模具工业现状

  以加工制造业为典型代表的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加工制造业成功实现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跨越,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为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制造业大国。

  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领域,也是衡量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产业,大量应用于各种结构件和内饰件的高效率、大批量生产。例如,交通运输业中汽车产业对注塑及冲压模具依存度大约为九成,而且90%以上的模具企业涉及汽车及家电模具。

  中国、日本、美国、欧盟等为全球主要的模具生产及使用国家或地区;而我国的模具产销为世界之最,占世界模具行业的三分之一[1]。

  中国模具出口到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出口目的地主要为美、德、日、印等制造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占全部出口总量的38.11%;出口货源地区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的山东等地,占全部出口总量的八成以上。我国模具进口来源地前三的国家依次为日本、韩国和德国,占全部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二。

  2019年,冲模出口额为12.05亿美元,占比19.30%;进口额为7.93亿美元,占比40.92%。塑料模出口额为39.67亿美元,占比63.51%;进口额为8.70亿美元,占比44.89%[2]。

  随着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及欧美日主要加工制造企业转移生产线,我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即常说的“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在内地布局更集中,竞争更充分。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国家间的贸易沟通受阻,我国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思路。我国模具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加,对模具品质的要求逐步提高,但模具的价格呈现下跌趋势,传统模具企业依靠经验模式加工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国内企业产业升级主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及企业自主研发等多种形式,提升设备水平,提高技术,模流分析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设计生产模具中。

  2 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变化

  2.1 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改变传统的经验型、技艺型加工制造

  传统的模具设计加工依赖于从业者的经验技术,从业者的经验技术决定了模具的精度。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设计、信息化流转、智能控制加工等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现代模具制造过程中,钳工修配形式逐步减少,智能机床加工、电加工等形式逐渐增加,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效率提升迅速。

  2.2 模具工业与现代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

  随着CAD/CAM技术普及,CAE逐步发展,虚拟仿真设计、高速加工、快速成型、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制造及工业互联网技术等在模具行业逐步推广和发展,国内模具企业逐步由以中低档模具为主向高中低档模具全面发展。

  2.3 新技术大量应用

  随着各种塑料的性能不断提升,以塑代钢成为工业制造领域的发展趋势,催生了注塑、挤出模具等领域新技术,并大量应用于双色模、气辅模、高光模具等的生产中,如虚拟仿真设计、模内发泡技术、模内热切技术、3D打印技术等[3]。

  2.4 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开始形成

  模具行业形成产业集群,是加工制造业专业化发展、社会化分工的必然趋势,产业集群发展可以极大地降低交易物流成本。我国大型装备制造、航空航天、高铁轨道交通、深海探测设备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模具产业发展,模具企业逐步成长壮大。模具企业的发展则带动模具产业链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由模具加工企业带动原材料提供、特殊加工、检测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模具产业的集聚、滚动发展带来规模效应,使市场、人才、产业更加聚集,产业技术及知识的传播加快,促进了行业资源的共享,区位品牌开始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开始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