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4 23:12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教育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不断推向现代化,在中国教育史和人类文明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2018年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党中央召开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持续探索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发展,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开启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描绘了更加灿烂的蓝图。
“一盘棋”与“先手棋”
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这一作用就更加凸显。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推进现代化被视为实现国家复强的基础途径。上世纪50年代初,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提出开展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建设重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农业和国防领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但教育必须服务甚至服从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蒋纯焦说。
北京学院路,这里因曾经汇聚着钢铁、地质、航空、矿业、医学等八所高校而得名。如今,这里已有十几所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培养中国专门人才的摇篮。而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当时人才匮乏,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高级人才。
为更好地顺应形势,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1952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3/4的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包括建了很多的农学院、工学院等,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批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综合大学和一批由行业管理的专门学院、师范院校。
北京航空学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这所学校由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一群怀揣着卫国强军梦想的年轻人因此会聚在一起。在这里,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先后诞生。
“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出席科学技术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特定内涵和表达顺序。
1976年,人们与一段动荡的历史挥手告别。
“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邓小平复出后,着手整顿科技和教育。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在北京景山学校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座雕塑墙,上面镌刻着邓小平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经过风雨洗刷,白色的底衬已经被岁月磨蚀,但有力的文字却依旧光亮如新。
“‘三个面向’首次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是对这一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纲领性表述。”蒋纯焦说。
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中共中央在1985年5月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改革开放迈入新阶段,并特别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此后,党和国家不断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蒋纯焦认为,“教育优先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甚至可以视为教育现代化中国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