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发表
“纪实摄影”的界定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纪实摄影中的主客观性探析
  【绪论】纪实摄影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联研究绪论
  【第一章】“纪实摄影”的界定
  【第二章】关于纪实摄影的客观性
  【3.1】纪实摄影情绪的主观
  【3.2】纪实摄影技术的主观
  【第四章】 纪实摄影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关系
  【结语/参考文献】主观与客观视角下纪实摄影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纪实摄影"的界定

  第一节 纪实摄影在历史范畴下的概念

  一、摄影的技术性特征

  通俗来说,记录的含义就是利用某种手段对具体事物进行及时保留。在人类发展的最初到时代进步的今天,"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手段在不断进步。最初人类为了留住自己的形象和所喜爱的风景采用各种方式来记录和描绘,很早以前人物画面多是出现在绘画中,人类常常通过绘画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抽象的思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绘画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着一段繁华鼎盛的时期,同时在绘画界也出现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随着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数码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留住自己的某一瞬间时更加喜欢用摄影的方式而不再是绘画的手段。"摄影"这个词汇是拉丁语 "photo"(光)和"graphy"(描绘)两个词汇的结合,并逐步演变为 "photography",通过表面的意思,我们可以了解到拍摄技术就是利用光作为媒介,进行影像记录工作。[1]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据史书记载思想家墨子就已经深入研究了光线反射和光现象本质,并且得出了小孔成像的理论。在西方摄影技术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到日食现象的启发,亚里士多德得到了暗房的理论概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建筑家和艺术家在研究过程中,均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科学道理。后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望远镜的发明和具有放大作用的玻璃制作出来,科学家们可以在暗房小孔内部放置多个不同形状的透镜。1822 年以前,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制作的银感光材料可以得到一个负相,但是这样的影像还不能被长久保存。1826 年,涅普斯用化学方法把摄影暗箱中的影像加工成了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的照片-《窗外景色》(图 1.1-1),展示了照相机成像的可能性。这些加工方法被涅普斯称为凹版术,1933 年,涅普斯去世后,他的合作伙伴达盖尔继续进行研究,他的银版摄影方法,被批准获得摄影技术专利,因此这种摄影方法被称之为 "达盖尔法"(Daguerreotype),这个技术成功地拉开了摄影史的序幕。[2]

  现如今,不管是拍摄人物还是风景,摄影技术都已经从最初的简单的记录手段升华成为了一种艺术手段,作为一种艺术门类走进我们的生活领域。

  二、纪实摄影概念的历史渊源

  在摄影技术这样的发展起源和历史背景下,摄影技术在出现并代替绘画的那一刻,便具有了记实特征,并且显得比绘画更加客观,使用这种摄影技术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光学的特性使现实事物真实地呈现,所以说,摄影技术最根本的属性就是反映真实。在摄影领域里,法国摄影家欧仁·阿特热在 20 世纪初最先使用了"纪实"这个词汇,"纪实"一词来源于拉丁语"docere",意思为"教导".

  纪实摄影除了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将事物的真相展示给观众,从而影响受众的认知达到教育的目的。到目前阶段,学术界对"纪实摄影"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定义,摄影家以及摄影理论家对此有着不同的意见,关于纪实摄影定义的争论到今天仍然持续着,在宋刚明的一篇《纪实摄影-概念的硬伤》中提出:把纪实摄影命名为"纪实摄影"并不科学,从摄影的本质来说,摄影的本身就是纪实的,用纪实来单独命名一个类别仿佛有越俎代庖之嫌。
  
  宋刚明还认为一幅照片并非套上了纪实的帽子就真的真实了,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纪实的意思是不加干预与篡改,套用到摄影类别的分类里来说,就是不加干预地拍照,简言之就是抓拍,那么很多过往的作品都要被从纪实摄影的类别中剔除出去。

  但是也有人为"纪实摄影"正名,吴新元在《硬伤不再,并非误导》一文中这样指出:这种"纪实"并不是完全等于记录,从语言学上分析,"纪"字并非等同于"记"字,在现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纪"字被用于"纪念"、"纪述"、"纪统"、"纪要"等词汇,而"记忆"、"计算"、"记存"、"记住"等词汇,采用"记"字,这是因为"纪"字带有人为选择、归纳整理的意思,而"记"字才是不加干预地记录的意思。所以要将摄影的记实性和具有特定内涵的"纪实摄影"区分开来,摄影本身是记实的手段,所以,许多照片都具有记录的功能和"纪实"的性质。但是,具有记录性质的摄影并不都是纪实摄影。从 1984 年,纪实摄影这个词汇被翻译到中国来后,这样的争论就在学术界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