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4 03:53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原标题: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社会协同力
【学思践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时代使命与共同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强大的思想协同、力量协同与资源协同。
形成战略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育规模、普及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人口文化程度等一系列量化指标大幅提升。但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形成社会各方协同建设的战略共识,进而实现思想上的高度认同与行动上的高度统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教育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纽带,必须将宏观国家战略转化为社会各方的思想共鸣,提升全社会对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战略定位的价值认同,奠定各类社会主体主动参与、协同发力的认知基础。只有达成认知一致的战略共识,才能确保党和国家在重大教育政策落实中获得持久的社会支持,为教育强国建设夯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拔节孕穗”的引路人,决定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特别强调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厚植尊师重教文化。一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提升这一关键主体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使其爱教善教、潜心育人,以扎实学问、言行示范赢得社会尊重;另一方面,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使教师真正成为社会最为尊重的职业之一,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入教育事业,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坚实的队伍基础。
提升育人合力
建设教育强国,仅靠一域一校难以独擎,要形成政府主导、学校落实、社会支撑、家庭尽责的全社会办教育的合力。
政府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主导力量,在资源配置、政策导向、制度保障等顶层设计方面,发挥着统筹全局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应树立正确政绩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化教育评价导向,摒弃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误区;完善教育财政保障机制,加大对落后地区、关键教育领域的综合性帮扶与投入;进一步健全教育教学体系、健全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协调各教育主体,巩固拓展教育强国建设的主体力量。
各级各类学校肩负着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学校教育要主动呼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秉持开门办学理念,积极联动社会、家庭参与育人实践;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能力。
社会是育人场域的空间延伸和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对推动教育内容多样化、学习方式创新化和育人目标社会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各类社会组织、企业要积极响应“大思政”建设理念,通过产教融合、校园共建、场馆联动等方式不断拓展育人实践场域,推动社会力量与学校教育在价值认同与实践路径上形成战略合力。
家庭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要通过干部带头、专家谋策、社会倡导等方式,引导社会成员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风,潜移默化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家庭教育与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同向同行。
汇聚社会资源
建设教育强国,要汇聚更多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资源,有效整合资源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全方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