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考研教育 > 考研英语
火箭院为何被称为“中国航天发祥地”

 

  1957年11月16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的前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成立。2007年,在建院50周年时,火箭院党委提出了“中国航天发祥地”这一概念,并先后提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和当时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党组通过后,“中国航天发祥地”成为了火箭院历史地位的标准表述。
  那么,你知道中国航天事业为何在这里发祥?如何在这里发祥?

集聚众多航天事业开创者

  今年的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由火箭院19所编著的两套书《国防部五院一分院领导干部名录(第二版)》和《国防部五院晋升首批工程师名录》发布。翻开名录,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跃入记者眼帘——钱学森、任新民、黄纬禄、梁守槃、屠守锷……
  “1956年初,党中央根据钱学森的建议,作出了发展导弹、火箭事业的决策。随后,来自全国的科研、军政精英以及相关专业的名校毕业生在北京集结。”这两套名录的策划人、火箭院离退休工作部部长岳增云介绍,年轻的科研人员大多来自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军政人员主要来自解放军各部队。
  1956年10月8日,在200名已经报到的创业者的见证下,我国首个导弹、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原北京空军466医院成立,我国航天事业由此起步。

我国航天事业的首个正式研制基地

  岳增云说,原北京空军466医院可谓是航天事业的“发源地”,但这个“舞台”太小了,容不下航天人宏大的梦想,于是聂荣臻、谷景生、刘秉彦、钱学森等老领导和老一辈航天人几经辗转,为航天事业选择了北京南苑这一“发祥地”。
  南苑位于首都之南,地势平坦开阔,既贴近枢要,又相对静谧。公路、铁路、机场俱备,还有一座可试制喷气式飞机的工厂——国营211厂,不仅便于导弹、火箭研制资源与产品的运输,还可基于当时现成的工业基础试制导弹、火箭,让设计与制造无缝衔接。可以说,南苑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来说,就好似延安对于走过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既是理想的根据地,又是胜利的出发点。于是,南苑成为了我国航天事业首个正式的研制基地。
  1957年10月15日,我国与苏联签署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的协定》(简称《国防新技术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将通过提供导弹的样品和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等形式,对中国的导弹、火箭事业进行援助。为了对接苏联援助,国防部五院着手进行组织机构调整,筹备设立导弹、火箭总体研究院。
  国防部五院于11月9日决定,把包括导弹总设计师室、发动机研究室在内的半数研究室,以及大部分机关人员划入总体研究院,国防部五院主要领导兼任总体研究院领导,国防部五院与总体研究院合署办公。
  1957年11月16日,我国首个导弹、火箭总体研究院,火箭院的前身——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成立,负责导弹、火箭总体设计和弹体、发动机研制,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兼任一分院院长。
  半个月后,火箭院从466医院迁往长辛店,由最初的175人扩充至403人;第二年8月,火箭院迁来南苑,与随后划入火箭院的国营211厂“会师”。

研制出我国第一枚导弹

  在国防部五院成立大会上,聂荣臻元帅宣布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方针——“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作为仿制我国第一枚导弹的抓总单位,火箭院在仿制的同时,竭力吃透技术,抢建基础设施,编制全国协作网,为独立研制夯实基础,渐渐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当年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枚导弹仿制工作的谢光选院士曾回忆到:“苏联专家撤走后,我们就向党组织建议,起用中国的专家,他们哪个岗位走了我们就顶上去!”
  1960年10月23日,火箭院抓总研制的、我国自行制造的首枚近程地地导弹——“1059”从南苑出发,奔赴酒泉发射场。11月5日9时2分,“1059”导弹点火升空,7分钟后,弹头顺利命中550公里外的目标区。
  聂荣臻元帅激动地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后来,“1059”被赋予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东风一号”,成为一个震惊世界的导弹家族的开山鼻祖。
  仿制的成功,实现了“知其然”,但要“知其所以然”就必须自行研制。在当时的条件下,挖掘“1059”的潜力,在其基础上改进设计,“小步快走”地开展自行设计,成为最优方案。于是,火箭院于1960年提出了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总体设计方案。1964年6至7月,3枚“东风二号”导弹相继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具有了自行研制导弹的能力,也意味着它将有资格承担一项石破天惊的任务。
  1965年3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1次会议,批准火箭院研制用于运载核武器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改进型——东风二号甲。当年11月13日,第一枚不带核武器的“东风二号甲”导弹试射成功。随后,我国的“两弹结合”试验开始实施。
  经过周密的准备,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时,载有原子弹的“东风二号甲”导弹在大漠中跃起。不久,落区来报: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两弹结合”取得圆满成功!

研制出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  送“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