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5 23:34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今天在座和线上的听众可能最想了解经济学是什么,学习经济学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所以我选了“经济学的意义”这个题目,分三个部分:
第一,经济学是什么?
第二,经济学不是什么?
第三,为什么要学经济学?
我自己的北大本科专业是经济地理。按照当年报考大学时的要求,我高中学的理科,大学也只能报理科专业,不像现在高中学理科,上大学可以报文科。
我高中时对理科其实没有感觉,更想学文科,在北大的招生专业目录里看到了经济地理,好像跟文科相关,就报了这个专业,由此跟经济学结缘。后来读硕士、读博士,彻底转向经济学。我今天的分享就是基于我本人过去几十年学习和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体会。
一、经济学是什么?
首先,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经济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因为人的行为是市场和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不先把人的行为搞清楚,后面的研究至少是没有系统的。经济学有一个统一的认知——人是理性的,一切研究从这个前提假设出发。
文学也研究人,也称自己为人学,但文学靠讲故事反映人性。社会学也研究人的行为,但其弱项是没有像经济学这样对人的行为有统一的假设,而是把人作为一个更加全面的实体来研究,这使得研究范围有点太大,不像经济学,主要就是研究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是怎么来的?有什么规律可循?这就涉及到进一步的思考:人到底是什么?人做决策时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非常不容易。人类可以认识宇宙,马斯克甚至要把人送到火星上居住,但我们对人的大脑如何工作都还知之甚少。脑科学目前研究出来的成果还不足以解释很多问题。尤瓦尔·赫拉利写的《人类简史》一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人的决策很多时候不受自己的理性支配,而是化学反应在支配。比如,你的脾气、性格你自己无法控制,是大脑的一些化学反应在控制,你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你就是那样的一个人。心理学家对此也做了很多研究,目前已经从行为的描述又往前走一步,与脑科学结合,包括利用MR扫描去观察人做决策的时候脑区里哪些地方在活动,但这类研究目前也比较浅。要搞明白人是怎么做决策的,可能要深入到分子层面甚至更微小的层面。
在生理学、心理学等并未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经济学怎么研究人的行为?怎么开展研究?
一两百年的摸索,经济学给这个学科设置了一个假设,即“理性人”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什么叫“人是理性的”?就是人首先都关心个体,其次有计算能力,再次是有学习能力,能学习并掌握关于现在和未来的很多知识,由此进行计算。
当然,人性是多面的,“理性人”假设也只能叫“假设”,人不可能达到纯粹理性的程度。
经济学为什么要做这个假设?因为基于这个假设,经济学家才能写出经济学的模型,让大家讨论、批评,经济学才不会原地踏步。正如数学有一套最基本的公理,要想当数学家,你必须先认可这些公理,然后在这些公理的基础上发明你的数学定理。
经济学基于“理性人”假设,构造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学大厦,而且其中的逻辑非常严密。这是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非常不同的方面。社会学、政治学、政府管理、外交等等,没有一门社会科学能像经济学一样,构造如此逻辑严密的数理体系,然后大家在这个数理体系里面学习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