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1 01:50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提要:回顾数十年来的研究可知,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继承传统并开拓创新,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机构、教材、期刊等多项要素均取得进展,学科定位问题得到持续探讨;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更新学术理论框架,深耕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传统领域,向高科技的伦理反思、工程伦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哲学、负责任创新等新兴、前沿与交叉领域迈进;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向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挖掘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科领域。总体而言,中国科学技术哲学所取得的学科成就殊为不易,形成了多元而有活力的学术格局,创造出精彩且独具特色的中国话语,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已有基础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科学技术哲学“三大体系”,应弘扬自然辩证法的传统,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应夯实哲学学科根基,支持跨学科互动与合作;应追踪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哲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分支学科,建制化始于1956年设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组,在改革开放后更定名称并渐趋成熟。但其历史渊源颇为悠久,相关领域可追溯至20世纪上半叶传入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哲学。基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总方向,[1]科学技术哲学拥有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积极贡献思想力量的优良传统,曾经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时至今日也依然肩负着伟大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2]对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建设要求和方向指引,科学技术哲学亦应系统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有针对性地制定面向新时代、新挑战和新任务的引领措施。为此,本文主要立足于梳理和分析数十年来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动态,特别是近年来的新动向,研判当代学术发展趋势与特征,摸清制约学科发展的偏颇与短板,从而根据经验与实践的语境对构建中国特色科学技术哲学“三大体系”尝试作一前瞻思考。
一、学科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演进
学科体系是中国特色科学技术哲学的建制根基和现实依托。自1987年“科学技术哲学”脱胎于“自然辩证法”而正式得名后,其学科体系构建在多方面取得建设性进展,最为重要的是学科框架的更新与完善。《科学技术哲学教程》列出自然论、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论和技术论等四个构成部分,[3]与自然辩证法相差不大。《科学技术哲学的前沿与进展》则分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4]显示出学科框架的动态调整。再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自然辩证法名词》为例,2004年版分“总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六个部分。2019年提交审定的最新版则增至“总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伦理”八个部分。目前对学科框架的理解通常有四种路径:(1)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即对作为整体的“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哲学研究;(2)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即由“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这两个分支哲学所共同构成;(3)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即将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基本等同起来;(4)科学技术哲学=“大口袋”学科,即指它包含各种对科学技术的人文研究,实际上横跨多个一级学科。新近面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下文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科学技术哲学》承载了学界对此取得的最新共识,“由于科学技术在当代呈现一体化趋势,许多问题成为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研究共同探讨的问题”[5]。该书的章节安排亦能体现这种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