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考研教育 > 考研英语 >
勘探开发研究院“三新”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2021年12月,中国石油宣布成立3家全新研发机构,其中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挂牌落户勘探开发研究院,这标志着中国石油瞄准新能源领域“重磅出击”。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集团公司上游业务科研单位,抢先布局“三新”产业,大力拓展“三新”业务,建设和储备了一支引领支撑新能源、新材料、新事业发展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为集团公司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发挥技术特点 锚定发展方向

  勘探开发研究院瞄准集团公司新兴业务发展趋势和重大需求,按照“特色突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持续优化调整组织机构和业务布局,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力量和科研平台。勘探开发研究院加快“新能源”领域布局,成立新能源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建设,助推公司转型发展;瞄准“新材料”全新机遇,加强油田化学研究所科研队伍建设,组建纳米材料研究项目部,整合提高采收率研究所和中科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组建CCUS研究部,不断增强新材料技术攻关力量;提速“新事业”发展步伐,组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信息化管理处、智能控制与装备研究所,整合加强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勘探开发研究院按照集团公司“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把握“三新”领域基础研究前沿动态及产业发展方向,瞄准公司油气工业产业升级、产业发展和公司转型的重大需求,持续培养行业领军人才,通过机制创新,逐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水平人才成长之路,强化“学科互联”创新管理。目前,勘探开发研究院确定了“氢能与燃料电池开发、储能新材料研发、地热能开发利用、伴生资源评价、煤炭地下气化”5个新能源技术方向;“纳米新材料与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埋存与利用”2个新材料技术方向和“数字化油气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2个新事业技术方向,逐步形成“5+2+2”专项人才技术发展新格局,为实现高效用能替代、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做好人才培养 实施精准引进

  2021年以来,勘探开发研究院积极推动内部人员转岗,加大人员转岗培训力度,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等特色专业建立定制培养机制。这个院通过开展“三新”业务专项培训、选派优秀人才到高校和企业深造,推动原勘探、开发等主干专业员工向风电、光伏、气电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流动转移,转化培养一批电力、氢能等清洁替代能源的关键岗位技术人才,加速培育一批能够适应企业能源转型需求的“三新”高层次人才,累计转岗人数达到200余人。

  不断强化高端引领作用。勘探开发研究院由院士、高层级专家、青年科研骨干领衔,以跨院区、跨专业、跨科研所“三跨”模式,组建各级“三新”领域科技创新团队15支。全面配齐配强团队骨干,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发挥创新联合体融合攻关优势,集中力量攻关重大课题。创新组建“氢储热电”的青年人才研发团队,搭建了一个完全由青年人才组成的“青年引领青年、青年指导青年、青年互助青年”的技术支撑与互助研发平台。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夕,青年专家金旭领衔的“绿氢绿电转换存储技术创新团队”连续攻关300多个日夜,打通“绿氢”产业链全流程、全环节,为中国石油“点燃”冬奥历史上首支“绿氢”火炬。

  创新开辟柔性汇智渠道。勘探开发研究院拓宽多元引进通道,健全完善与市场价位接轨的引才机制,深化海外招贤和国内柔性引才方式,探索市场化招聘、科研团队整建制、非全职等引才模式,灵活运用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短期合同等研发合作方式,打好招才引智“组合拳”,成功引进海外科技创新人才3名;同时,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等领域,战略性谋划毕业生招聘工作,对接引才清单,努力做好后备人才招收和储备工作,近三年招收相关专业毕业生60余名,构建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蓄水池”。此外,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力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工作,深化学科建设、实验室搭建、技术开发和工作环境创建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从前几年的“走出去,请进来”迅速发展成为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

  强化组织保障 培育复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