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0 01:38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创新与改革,地方高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逐渐崭露头角,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人才培育方面更是占据着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地方高校的角色和定位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地方高校培育出来的人才也更具竞争力,综合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宜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多年来积极致力于教学改革与探索,坚持以“为学生成才奠基、为学生就业着想”为理念导向,终于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培养优质信息技术人才的成功之路,即采用“四对接”要求、“三同”机制和“五双”模式的全方位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实现了毕业生“高比例、高对口、高薪资、有发展”的“三高一有”的就业目标。
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纵观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信息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新一代信息技术追求的是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紧密融合与发展,国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内对优质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同时对信息技术人才自身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会也会提出更高要求。
思维方面。优质信息技术人才要具备综合性、多元化思维模式与能力。首先,概念思维,即要求信息技术人才在具备基础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之外,还需要建立起新型概念思维能力,诸如预判思维、系统思维、设计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等。其次,复杂系统设计思维,未来信息技术发展会面临着更复杂强劲的竞争环境,其需要对大量信息内容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人才需要建立起复杂系统设计思维才可顺利将信息技术和非信息技术关联在一起,才可以制定出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再者,持续学习思维能力,信息技术人才要具备更加强大的持续学习能力,要时刻关注信息技术领域最新动向和动态,积极自主去完善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最后,国际化视野,信息技术是相通的,其不可能孤立封闭的存在于某一处,因此,信息技术人才需要逐步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视野,要多学习、多了解,多涉及更多学科领域,使得自己能够在高度融合的大环境中更好地完成任务。
技能方面。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而言,其需要学习和应用的专业技能种类会越来越多,而且学习和应用专业技能的难度也会变得越来越高。关于优质信息技术人才需要学习的专业技能,其主要包括各类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熟悉并快速适应各种新型开发环境与设计工具;云计算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等。信息技术人才需要针对每一类专业技能来进行深化学习,并在日常工作中熟练高效应用。
综合素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其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以及关注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领域内,而是对信息技术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要具备足够强的业务理解能力,能够深入精准了解和掌控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作模式和应用价值,可以将信息技术和各领域不同业务建立起多维度的联系,而不是按部就班,保守思维,要积极联合多方主体,深入挖掘用户需求一起参与制定相应的方案内容。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而言,其技术开发能力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信息技术人才需要全面掌握协议、抽象模块分解、聚合功能设计机制等技术,在系统设计上能够提出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而且能够有效测试、落地孵化并可以到实际运用中。信息技术人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这与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充分渗透和应用到现代企业组织管理流程中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所以,信息技术人才要下意识去关注管理工作,要全力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以进一步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同五双四对接”优质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三同五双四对接”优质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共包含“三同”“五双”“四对接”三项主要内容:一是“三同”,即学校与企业同为教学主体,校园与基地同为教学主场,教师与工程师同为教学主角。二是“五双”,即双教师同堂授课,双课堂相互融通,双实践有效联动,双主体适时互动,双动力同向驱动。三是“四对接”,即“与高水平企业对接、与高标准技术对接、与高要求教学对接、与高质量就业对接”。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适用该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术、教学与生产、培养与就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成功打通了教育教学链和产业链条,逐步构建起了一套更具先进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获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实践证明,地方高校优秀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与“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提出的内容“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有着高度一致性。
“借船过海,植梧引凤”,开启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