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0 23:58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学科评估是我国备受关注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评价,首轮开始于新世纪之初,马上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一直坚持 “变”与“不变”相统一,每一轮的评估都是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经过近20年卓有成效的探索,学科评估以其“独立、客观、专业”的品质,确立了学科建设的中国标准,打造了“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学科评估品牌,为建设成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了最鲜活、最生动、最直接的样本。
学科评估为政府、高校、社会提供了高等教育信息,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也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学科评估对高校学科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指挥棒”作用。一流的学科建设是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学科评估是对高校学科建设行之有效的周期性检验,高校通过评估查找短板与不足,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学科建设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深化内涵建设,促进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合理参考和借鉴学科评估结果,引导和支持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科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异化发展,形成支撑学校长远发展的一流学科体系。运用学科评估结果,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建立学科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学科的过程管理和过程状况监测,反馈督促学科增强项、补短板。作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坚持质量导向和需求导向,优先遴选学科评估排名靠前的学科增列为博士点,使新建博士点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国家要求的前30%的水平。结合学科评估结果,对学科建设成效进行评价,从促进学科群发展的视角,对学科开展动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营造良性的学科生态系统。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出台,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积极响应。第五轮学科评估坚持基本的运行模式和体系框架,又从评价理念、方式和体系上勇于探索和创新,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确保公正客观、全面科学,顺应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服务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指导着新一轮的学科发展和改革方向。
第五轮学科评估改革创新的地方有很多,特别是在破除“五唯”顽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评价理念的实践落地。总体上来看,第五轮学科评估有机融合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与增值评价,实施了科学全面的综合评价。同时,紧紧抓住学科建设的内涵,着重反映学科建设的质量、重点和难点。既有俯瞰整片森林的大局观,又有审视一棵树木的细节感,全面反映了学科建设的内涵与特征。在综合评价基础上突出重点评价是第五轮学科评估的一大特点,这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体现。
第一,全面评价学科建设,重点在于人才培养。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承担着大学的职能。第五轮学科评估沿用了前几轮的“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与“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四个一级指标。这些一级指标全面反映了学科建设,从指标的内涵上看,囊括了大学各方面的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综合体现了学科和大学的职能。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第五轮学科评估把人才培养质量列为了第一个评价指标,这与前四轮有明显变化。从人才培养指标“排位”提升和下设指标数量大幅增加来看,第五轮学科评估真正把人才培养放到了首位,抓住了大学发展的“牛鼻子”,为大学贯彻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确立了方向标、路线图。第五轮学科评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了思政教育、在校培养质量和毕业后发展质量等全链条的育人质量评价机制。并且,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结果及其教育增值作为评估的重点。人才培养的这些指标响应了国家需求,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内涵,较好解决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世界难题。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也是学科评估区别于国内外其他排名的根本所在。
第二,评价主体共同参与,核心在于同行评价。
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学科发展正由传承学科知识逐渐向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转变,质量评价也更加多维化且具有社会反思性,需要不同利益诉求主体的参与。第五轮学科评估为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加强高校学科建设、满足社会对学科水平知情需求等方面提供服务,更为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兼顾利益相关方的评价需求。如高校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可以参与问卷调查来反馈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话语权不断向“需求侧”拓展。第五轮学科评估通过构建“政府、高校、学生、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群,形成多方主体有机协调、相互支撑的评价模式,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