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3 23:02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人物小传:
陈振东,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渝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席。1952年出生于香港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上世纪80年代初,陈振东白手起家,创业初期靠卖水货维生,后来传奇式地从日本人手中夺过了“花花公子”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的专营权。
他出身寒微,从小生活困窘,靠奋斗改变命运,从办公室小弟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亚洲总代理,并屡屡在逆境中探求出路;他早年因贫困辍学,但对知识的渴求从未减弱,以逾50岁之龄修读香港城市大学EMBA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之后更成为该校首位工商管理学博士;他虽不是福布斯榜单上星光熠熠的耀眼富豪,但回馈社会、参与慈善的信念始终那样义无反顾。
对话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渝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席陈振东,回顾他辍学谋生养家、白手发家致富的成功故事,记者感佩,陈振东的奋斗历程不仅是一代勤奋坚毅香港人的缩影,更是香港精神的最佳写照。
“即使贫穷又何妨”
1962年9月1日清晨6时15分,天文台挂起10号台风信号,超级台风“温黛”袭击香港,渔船卷到山坡上,避风港巨浪汹涌咆哮……西环摩星岭木屋区背山面海,成为重灾区,用木板和铁皮搭建的简陋木屋被吹得乱七八糟、面目全非。肆虐的台风中,10岁大的陈振东惊恐地大喊:“老爸,屋顶不见了。”随即,一家人冲进倾盆大雨里,陈振东被父亲抱着往前狂奔,想望一望被“温黛”掠去屋顶的家,却被紧跟在后的“逃难者”遮住视线,一家九口只能蜷缩在风雨中。
由于家境贫寒,没水没电的一家人只能依靠井水和火油灯维持生活,父亲每月300多港元的薪水,艰辛地养活一家人。就是在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中,陈振东长大成人。直至20岁第一次住进政府建造的廉价屋中,陈振东才享受到电灯和自来水。
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思进取。”时间的镜头摇回2012年,陈振东与记者分享他的奋斗心得:“希望留不住,失望留不住,欢乐留不住,痛苦亦留不住,即使生于富贵之家,没有自求上进奋发的精神,也难免富不过三代。正因为我生在穷人家,我更加知道努力奋进,终究取得成功。”他对有理想的年轻人依旧是那一句“即使贫穷又何妨!”
靠着奖学金完成中学学业后,陈振东被迫辍学出外打工贴补家用。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间洋行做练习生,也就是办公室小弟——每天一早要为全公司40多人准备好奶茶和咖啡,白天兼跑腿送信。就是这份月薪200元的工作让陈振东尝尽了辛酸与屈辱。“记得有一次要去给半岛酒店的顾客送信,但门卫看我穿得寒酸,只准我从后门走。那一刻,我下狠心一定要出人头地!”
半岛酒店的受辱并没有打垮陈振东,反而使得陈振东年轻的心更加执着,也更加坚定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只要活着,再穷也要去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读书,是他认为出人头地必须走出的一步。在打工期间,陈振东半工半读完成了夜校的会计科目。后来,他更是通过努力拿到了国际最有影响力的AC-CA证书。
几年之后,陈振东转入另一家公司从普通职员做起,经过苦熬努力晋升为会计主任,并在27岁时成为这家公司的董事。至此,他已经书写了打工仔的传奇。
“32岁时,我再也不能安于听人摆布地过日子了,我应该在盛年之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时的陈振东已经开始展露出商业才华,但独断的老板总是不屑采纳他的建议。直到有一天他走进老板的办公室,老板冰冷的背影前立着一个牌子,上写“不管我错与对,我都是你老板”,正是这句话的刺激让不愿甘居人下的陈振东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6双袜子起家
1986年,陈振东把倾其十年打工所得买的五百平方英尺的楼房按揭给银行,贷款30万元,再加上父亲借予的10万养老金凑作资本,在港岛西环租了一间小房,创立预发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最初只有3人,做些水货生意,从第一张订单6双袜子,陈振东开始了其经商生涯。
对自己拎着胶袋送货以及当时一路上惊喜交加的心情,陈振东至今仍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那6双“花花公子”牌袜子是在日本买回来的,转手再卖出去,每双推销价是3元,利润是0.5元,六双袜子的利润是3元。“赚的钱不多,但利润不低。”时至今日,陈振东回忆这桩开门买卖时的神情竟然有一些温馨甜蜜,丝毫不见创业的艰辛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