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考研教育 > 考研英语 >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

 

  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在我国教育“管办评分离”、强化高校内涵建设的大背景下,这项评估为何如此受关注?其评估是如何进行的?评估结果将如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记者对此展开了采访。

指标体系:建立“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评估品牌

  95个一级学科(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513个单位,7449个学科……2016年4月启动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于近日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将前70%的学科分9档进行了公布。

  据学位中心负责人介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学科评估是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它是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不同于政府开展的合格性评估。从2002年首次开展,平均四年一轮,至今已完成四轮。

  针对评估中最受关注的评价标准问题,记者从学位中心了解到,第四轮评估按照“人才为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价值导向,在继承前三轮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经广泛调研论证形成了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即保持“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框架基本不变,设置人文、社科、理工、农学、医学、管理、艺术、建筑、体育等9套指标体系框架,每个学科设置不同的权重。

  “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的内涵与特征。”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表示,“经过15年的努力,学科评估正逐步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评估品牌。”

  具体来看,此次评估在学科评价体系“中国标准”和学科评估方法“中国模式”的建立上有较大创新。比如,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改革师资队伍、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强化社会服务贡献评价和分类评估,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跨学科成果按实际内涵,实行“绑定参评”方法,探索国际同行评价等。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认为:“学科评估重在为院校提供客观了解自身在学科建设上的现状、与同类院校相比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改进建议;为社会呈现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全貌和不同院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同时,为学生更好地选择院校提供信息,为政府和企业更准确地找到合作伙伴提供支持。所有这些功能在目前实施的学科评估制度设计上都已经有所体现。”

评估亮点:兼顾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导向

  历次学科评估都很注重考虑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把学科建设置于中国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中。本次学科评估更是从一开始就明确:深入贯彻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主动服务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坚持“质量、成效、特色、分类”导向,不断创新评估方法,不断树立评估品牌。史静寰分析指出,本次学科评估有不少亮眼之处。

  亮点一:注重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国标准,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学生调查”和“雇主调查”,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评价话语权拓展到教育系统之外。

  亮点二:不以“帽子”衡量学术水平

  改变“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俗称“数帽子”)的片面做法,比如“长江学者”等不会自动换算成分值,而采用“代表性骨干教师”和“师资队伍结构”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教师队伍。同时,规定教师成果归属按成果产生时的“产权单位”界定,不随人移,抑制“抢帽子”等人才无序流动现象。

  亮点三:构建质量导向的论文评价方法

  为克服唯论文数量和国外期刊的评价方式,此次评估除部分学科外,不再统计发表论文总数,以“代表性论文”进行同行评议,尝试建立论文评价中国标准,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中国期刊发表。

  亮点四:首次单独设置“社会服务贡献”指标

  评估更加关注社会服务贡献,由参评单位提供“代表性案例”来展现学科建设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及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贡献。

  亮点五:探索国际同行评价

  为提高我国学科国际知名度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影响力,本轮学科评估首次邀请境外同行专家在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试点开展国际声誉调查,为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评估品牌提供借鉴。

  亮点六:客观数据和主观信息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