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01:12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成都理工大学以“四个发力”为主攻方向,以服务国省战略为需求导向,以平台和团队建设为重要依托,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推进“珠峰科学研究计划”,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谋划实施
坚持战略引领、组织创新、深度融合、系统推进原则,成立“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制定学校科技创新规划,努力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培育大项目、产出大成果。重组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10个。提前布局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重大重点项目,聚焦地学基础研究创新和关键“卡脖子”技术突破,成立沉积与生物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行星科学国际研究中心等平台,重点打造5个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实行重大科学计划“揭榜挂帅”,在首轮“珠峰科学研究计划”组建20个交叉团队的基础上,面向地学前沿基础,遴选成立地震研究中心、智能高效绿色钻探技术研发中心、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中心、资源环境数字地球研究平台等交叉创新平台,实行“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有力推进基础性、原创性成果产出。近三年来,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6项,年均增长超过20%;新增SCIE论文2154篇,年均增长超过30%;在宜居地球演化和行星科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论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正刊;获省部级一等奖11项,各类社会力量一等奖及以上奖项28项。
二、创新引育方式,坚实人才支撑
着眼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积极开好“引才”良方、拓宽“育才”路径、创新“用才”载体、优化“留才”环境,破解人才短板。实施人才强校升级行动计划,健全分层分类引育、多元薪酬激励、多渠道职称评聘的人才引育机制,打造一流人才队伍,有力支撑了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2019年以来,学校先后引进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人才543人,其中,柔性引进以王成善院士、郭华东院士、多吉院士、胡瑞忠院士为代表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3人;全职引进人才520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3人,省部级或优秀青年骨干人才175人。新增人才称号186人次。完善人才发展格局,聚焦学校优势领域,梳理关键技术项目清单,综合采用“点将配兵”“赛马制”等方式,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人才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引进一批人才、带动一批项目、支撑一个链条、沉淀一群平台”的发展格局。遴选一批年轻教师开展创新驱动研究,首批获得资助的珠峰团队负责人平均年龄38.3岁。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打破学科专业界限,赋予平台或团队负责人绩效考核、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等自主权,推进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珠峰团队负责人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计划支持等奖励20余项。
三、聚焦国家战略,开展科技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