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4 10:40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其内容涵盖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改革开放40年来,在学界与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下,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初步形成,影响逐步扩大。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公共管理学发展历程及成就,探索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未来发展方向,既是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
发展历程
我国具有悠久的治国理政研究传统,近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学或行政学(即后来的公共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几乎与西方同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行政管理学在诞生之初就被引进到中国,并逐步生根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恢复重建,我国行政管理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响应邓小平同志的号召,张友渔、周世逑、夏书章、丘晓等老一辈政治学与行政学者积极为行政管理学的恢复重建鼓与呼。例如,1982年1月29日,夏书章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1982年2—6月,中国政治学会委托复旦大学开办全国行政管理学讲习班;1983年,中国政治学会在济南举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研讨会,讨论了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劳动人事部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提出建立有中国特点的行政管理学;1985年7月,《中国行政管理》杂志正式创刊;等等。这些都是推动行政管理学“补课”的典型事件。
在专业及机构设置方面,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大学等高校获准设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随后,一批高校建立了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机构,有些大学将原来的“政治学系”更名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1996年,全国研究生专业目录修订,增加了管理学门类,下设包括公共管理在内的五个一级学科,行政管理学(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五个二级学科之首,正式确立了公共管理学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此后,公共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扎根中国实践的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逐渐形成。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其形成既是学科内在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也受外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政府机构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兴起的强大动力和催化剂,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研究空间。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改变了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理论形态和知识体系,对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在学科构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知识应用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成就斐然。
学科框架基本确立。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走过一条从本土研究与引进吸收双轨并行到以我为主、不断凸显中国特色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立足国情、坚持问题导向、凸显中国特色是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目标与方向。40年来,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入研究我国公共管理系统、体制、机制、过程与行为,系统总结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经验,继承和发扬我国治国理政优良传统,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及世界面临的管理与政策问题前沿,吸收借鉴国外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建立起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框架。近年启动编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之公共管理学科卷,可以作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框架的一个参考样本。该书编委会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包含如下领域的学科框架:公共组织理论、政府改革与治理、社会组织管理、政策科学、比较行政与全球治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与预算、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公共管理伦理与法律、风险与危机管理、经济政策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