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考研教育 > 考研英语 >
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

 

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

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19年9月,与信息工程学院合署。根据郑州大学一流建设需要,2021年10月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独立设置,设立中共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委员会,同时软件学院并入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以下简称“超算中心”)党组织关系划转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党委管理。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创立是郑州大学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河南发展急需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各级领导关心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凝结了几代郑大计算机人求是担当、负重前行、团结努力、接续奋斗的汗水和心血。

学院的相关学科专业始于1956年8月原郑州大学建校初始设立的三个系之一的数学系相关学科方向和1985年原郑州工业大学电机系成立的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由当时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对口援建高校抽调的优秀师资扎根河南创建,持续建设发展至今。在前期基础上,原郑州大学1972年挂靠数学系正式成立计算技术专业,是河南省最早建设的计算机类专业。此后,1984年原郑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从数学系分出成立计算机科学系,1991年原黄河大学计算机相关学科专业并入,1993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1996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原郑州工业大学),1999年原郑州大学计算中心并入,2001年1月原郑州工业大学计算机及自动化系计算机专业并入,2002年6月北校区计算中心、东校区计算中心并入,2002年9月成立郑州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南校区办学),2003年获批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全国共35所),2004年9月成立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北校区办学),2005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将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调整为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批建设软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20年获批成为河南省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021年获人工智能与高性能计算交叉学科博士点(河南省唯一的人工智能学科博士点),自1993年以来一直是河南省重点学科。

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学科建设和办学发展,滋兰树蕙、桃李芬芳,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深受社会广泛好评的优秀人才,数万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信息赋能中坚力量,涌现出被誉为计算机视频检索“开山鼻祖”的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宏江、位居Top 1000全球顶尖计算机科学家华人首位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韩家炜、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特聘专家王献昌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校友,形成独具特色的“CSAI豫军”郑大品牌。

学院与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合署一体化建设、师资人才相互双聘共享。学院师资力量强大、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现有教职工302人,包括陈国良院士、邬江兴院士、王恩东院士、樊会涛院士、彭寿院士等领军科学家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6人(含讲席教授等柔性引进岗位),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193人,形成了多个能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实现“院士运筹帷幄+国家人才具体指挥+青年骨干冲锋陷阵”的有组织科研大团队。近年来,学院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和企业委托重大横向120余项,“十三五”期间获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超3亿元,取得了一批重要标志性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学院学科力量雄厚,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软件工程(一级学科)、人工智能与高性能计算(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等3个学科,其中计算机学科ESI学科排名进入世界前1%(河南省计算机学科中唯一);具有软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和人工智能与高性能计算交叉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交通运输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学术学位研究生、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计算机技术为国家专业硕士学位综合改革试点领域;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人工智能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系等4个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学院拥有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橡塑模具CAE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互联网医疗国家工程实验室、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建)、海信国家城市道路交通装备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建)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河南省大数据智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共建)等一批省部级平台,作为重要学科力量积极支撑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等省实验室建设,并与中科曙光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建一批服务产业的高水平校企联合实验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