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9 02:23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作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该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6月24日,在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青马工程基地,以“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新使命”为主题的杏林青马工程第100期文化沙龙活动正在进行中。在现场,线下、线上200多位青马师生同时进行互动交流。这只是杏林青马工程众多活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将中医药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启动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载体——“杏林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用信仰点亮青年师生成长成才之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胸中有魂、脚下有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优秀接班人。
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青马工程基地 关思聪 摄
学校党委主抓 明确培养目标
“为党培养更多的栋梁人才、后备力量,我们是把在高校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作为一项本职工作、重要工作、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来做。”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兴海说。
2016年,长春中医药大校党委成立专门的杏林青马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实施了“杏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杏林青马工程”),学校党委统领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关工委等6个部门,落实杏林青马工程相关工作。
全国首个专门负责开展青马工程教育与培养的处级单位——杏林青马工程基地在长春中医药大学成立。基地成立党委会,设置专职工作岗位,既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专门教学机构,又负责直接落实学校党委要求,协调全校杏林青马工程的工作推进。
杏林青马工程基地建有独立的青马教室、图书室、资料室、自习室、文化沙龙室、VR实训室、智慧教室、观影室,使用面积1100余平方米,现有图书25000余册,影音资料2000余部,陆续开发《长征》等系列红色VR教育资源近百个,三年来,杏林青马工程投入实践育人培养经费100余万元,
......
这些杏林青马工程的“高站位、高势位、高格位”的发展战略,无一不是在向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出发——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全方位培养既有马克思主义修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又能够担当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排头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青马工程基地 关思聪 摄
“14235”模式 培养优秀人才
“我本身专业是康复专业,今年我加入到考研大军中,准备跨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克思理论专业。是青马改变了我的想法,随着加深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心、真用,我也希望,作为青马人,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杏林青马工程学员班学员刘明宇告诉记者。刘明宇的成长得益于“杏林青马工程”的培养模式,也得益于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杏林青马工程结合中医药院校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14235”培养模式,“1”是指明确一个目标。杏林青马工程就是要培养共产党的坚强后备力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4”是指杏林青马工程要完成四项任务,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思政教育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四个方面提升;“2”是指坚定两个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对青年师生追求真理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3”是指三才理念,“三才者,天地人”。“天”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根本指导,“地”指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人”指的是在“天时”“地利”结合下,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的优秀人才;“5”是指五行计划,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了人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论证。为更好地把中医药文化理论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入融合,结合每个计划的内涵与特色,分别与中医药文化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对应,自成体系,统称为“五行计划”。其中包括理论导航“金”计划、文化滋养“土”计划、实践淬炼“火”计划、导师引领“水”计划以及自我提升“木”计划。
此外,学校在实施“杏林青马工程”的同时,还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推进传统文化课程改革,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研究,并鼓励教师将传统文化和哲学辩证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着力培养既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又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拥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中医药人才。
杏林青马工程文化沙龙 关思聪 摄
师生教学相长 共同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