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7-24 08:05 阅读次数:
早上7点,从北京市朝阳区一路往北,临近京冀交界,金山岭长城抬头可见,蜿蜒若现。穿过深山隧道,大巴停在了河北省滦平县大屯镇兴洲明德小学。随车而来的,是人民日报社为滦平12所乡村小学捐赠的100台电脑、课桌椅、图书等物资。
校园里,一派勃勃生机。蓝天白云下,暖橙色的教学楼窗明几净,红绿相间的塑胶操场开阔平坦,一侧的绿荫长廊里,有师生共同种植的花卉苗圃。另一侧,修葺一新的学生食堂宽敞明亮。一校一舍,一点一滴,都在诉说着学校的改变。
变化的不只兴洲明德小学。2017年6月,人民日报社选派13名干部职工,担任对口帮扶滦平县部分乡村小学的名誉校长。对接资源,新建校舍,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支教活动,帮助学校更新教学理念;一对一持续帮扶,为学生打开新天地……名誉校长牵头、报社各部门协力,人民日报社广泛开展爱心助学活动,扎扎实实为乡村学校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改善办学条件
为农村学生打开新天地
2017年,秋季学期开学伊始,金沟屯镇中心校柳台教学点(现并入金沟屯镇中心校明德小学)的同学们收到了名誉校长张烁送出的第一份礼物——新校服、新球鞋,以及一大箱童书绘本。“新校服太漂亮啦!”领取礼物时,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
“第一次走进柳台教学点,我心中五味杂陈。”接到任命通知后,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港澳台采访室主编张烁到学校调研,她回忆说,“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一些孩子的衣服已经洗得褪色,有的衣服面料不吸汗、大小不合身。”
经过多方联系、反复沟通,张烁争取到一家校服企业的无条件赞助。于是,在这个大山脚下的乡村小学,孩子们第一次有了校服——衬衣长裤、毛线背心和格纹领结,校服裁剪得体、面料舒适、美观大方。
为农村学生打开更广阔的新天地,张烁推荐学生参加“中华大家园”全国关爱各族少年儿童夏令营。开学第一课上,学生分享了参加夏令营的成长感悟:“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盼望着走出大山,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旅途’开始的第一站是首都北京,我看到了雄伟壮观的天安门、风景优美的颐和园……”
从提供新校服到新课本、新桌椅、新校舍,坚持补短板、兜底线,人民日报社各部门单位尽其所能,为滦平县提供资金、物力、人才支持,受帮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公司为滦平镇中心校协调建设2间多媒体教室,捐赠教学机器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校购置打印机、电风扇、桌椅、文体器材、净水机等用品;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为大屯中心校烧锅营小学协调建设包括200多件乐器在内的音乐教室,以及包括画架、画板、颜料套装、彩泥等绘画用具的美术教室;人民日报办公厅为火斗山中心校捐赠触控一体机、多媒体设备等硬件设施,帮助学校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以前,大屯中心校路南营小学没有单独的校舍、操场,孩子们只能窝在村部的一楼学习生活。”大屯中心校校长孔英利说,在报社积极协调下,不到一年,建筑面积555平方米的现代化校舍投入使用,“明亮温暖的新教室里,时常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教学环境好了,孩子们学得更起劲,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提升教学理念
带去优质教育资源
在路南营小学低年级的教室里,天宫一号飞行器和神舟飞船的交会对接模型一打开,就吸引了孩子们热切的目光。
“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就像太空穿针,难度大、风险大,考验着航天人的智慧。”讲授人余建斌是学校的名誉校长,也是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报道航天领域的记者。他发挥专业优势,边展示飞船设计细节,边细心讲解航天科普知识。
“火箭发射时,坐在飞船里的航天员是什么感觉?”“太空里能拿杯子喝水吗?”“在太空看到的星星,是不是比地球上看到的更亮?”现场问答环节,孩子们把手举得高高的,踊跃参与互动。
“长大以后我也想做航天员,飞向太空”“我想设计新一代飞船,飞向火星”……不少孩子听完这节科普课,对航天产生了浓厚兴趣,悄悄立下了未来的志向。
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改变人生。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从每一堂课开始。
在巴克什营中心校古城川村小学,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主任、名誉校长严冰把足球“踢”进了村小。他为学生讲解足球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熟悉球性、蛇形前行、原地踩球,一传一控间,锻炼了学生体魄,也增进了师生情谊。
相关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