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考研教育
教育机构改头换面连续设骗局,家长只有被坑的份?

 

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的减负口号还余音绕梁,现实中校外补习机构却“顶风作案”,疯狂扩张,其中还出现了不少问题机构,更有甚者直接圈钱跑路。

近日,广州K12辅导机构高冠教育6个校区被爆突然关停,员工被拖欠工资、学员被欠课程费用。高冠教育80余名员工此前已向天河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3月22日14时30分,此案进行仲裁。

有家长透露,一个月前该公司还在大搞促销,让家长上百节课地购买。原来,高冠教育紧抓家长重视教育的心理,玩起了“多买多得”的营销手段,拿提高优惠幅度诱导家长提前交费购买课程,比如一次性购买超过300节课,每节课可享八八折,总费用较原定价便宜近千元。截至3月2日关停,预交费用的受损家庭600余个,以每个家庭至少交纳30000元补习费计算,估计约有 2000万元去向不明,疑似被卷走。如今孩子高考在即,一些课程还没上,心态已受到不小影响。

根据公开资料,高冠教育法定代表人是姜志伟。在其控股的公司里,除了高冠教育,还有另一家名为精上教育的教育机构。2014年,精上教育即以经营不善为由关停,拖欠了多名家长的辅导费和教师的工资。裁判文书网显示,精上教育在关停前后两年涉及多起民事诉讼,包括财产损害赔偿、追索劳动报酬等,判定书和裁定书加起来共53封。与此同时,姜志伟将手上股权以零元转让,另起炉灶,与他人合伙成立了高冠教育。

今年初,似曾相识的一幕又出现了,高冠教育在深圳的分公司独立出来,改名“汉文英才”,当下高冠教育更疑似“金蝉脱壳”,姜志伟也随之“销声匿迹”。让家长们义愤填膺的是,一家教育机构居然能三番两次改头换面、设置骗局。广州市教育局回应家长投诉时提到,高冠教育并没有办理教育培训备案登记,如果家长反映情况属实,则属非法经营。

为何校外补习机构总是难监管?虽然监管有规定在先,落实到实际层面,却并不容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想要拥有合法资质,必须“有照有证”,即营业执照和办学许可证。各地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本也应有具体规定,如禁止超纲教学、建立教育风险准备金作为意外解散后的处理经费等。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8月22日下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此项要求便是与培训机构跑路时间屡发、卷走家长大额预付款有关。但市场对补习需求过于旺盛,因审批注册门槛高、供不应求,大量的灰色培训机构破土而出。监管力度大时,灰色机构关停或转为地下经营;监管一旦放松,这些机构又复“春风吹又生”。

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列举了一组数字:从去年2月打响减负和培训机构治理战以来,教育部门排查了40万所培训机构,发现近七成存在问题、不合格。这组数字对应的尴尬的另一面是,近年来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正在迅猛发展。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曾撰文分析,20年来受计划生育国策影响,全国中小学在校生总数下降三分之一,约一亿人次,但校外培训市场总量却未见大幅下降。

一边是校外补习机构被严控,另一边却止不住家长追捧。最终家长并没有因为减负而减轻焦虑,而是似乎更焦虑地奔走于形形色色的补习机构之间。这一次的故事更为不幸,成千上万家长的补习费估计是喂进了黑机构的腰包,结局不过竹篮打水一场空。

(未来网评论员 孔德淇)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