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考研教育
老師業余、就業一般高校注水專業為什麼還在辦?

 

原標題:“注水”專業憑什麼還不退出

  編者按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有人說專業是人才培養的腰,腰要是不好的話,這個人站不直,挺不起胸、抬不起頭。因此,對不起良心的專業應該停辦了。”

  日前,在2018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岩的一番話振聾發聵,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共鳴和贊同。

  巧合的是,記者日前收到一位大學教授寫來的信,同樣聚焦大學專業停辦以及退出問題。他從親身經歷出發,分析、探討高校專業現狀及停辦對不起良心專業之難與困。

  一段發言、一封來信,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本該本著培養人才而設置的大學專業,為何還會對不起良心?當下,我們又該如何讓專業對得起良心?

  即便畢業了很多年,但王曼依然對自己的專業喜歡不起來。

  “說實話,我們都明白,大學學的專業太水了,學院不重視,使得專業課程落后、老師業余、就業質量也很一般……而且,我們這個專業,在大多數高校都是學院了,而我們依然是系。”吐槽起自己的專業,她有一肚子的話說,“培養質量跟不上,對學生影響還是挺大的。”

  工作以后,王曼還在想,這樣的專業憑什麼還在辦?如果要辦下去,為什麼連提高教師水平和課程質量這樣簡單的事都做不到?

  高等教育外延式擴張的“后遺症”

  王曼所說,並非孤例。

  “這樣的專業不少,尤其在某些時髦學科、熱門學科。有的專業確實既無知識性和教育性,又無技術性和實用性,更無人性關懷和人文情懷。有的專業幾十年無更新、無發展、無突破,嚴重與社會需要脫節。”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陳超說。

  “從大背景講,這個問題的出現,是我國高等教育多年來外延式擴張而帶來的一個‘后遺症’。”鄭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羅志敏分析說,“首先,由於受條件限制,上級行政主管機構在進行專業審批時,往往隻能看到經過層層‘美化’和‘包裝’的專業申報書,而缺乏對該專業辦學條件和資質的實地考察和驗証環節。同時,高校或所在院系存在作偽作假、‘借船出海’的問題。比如,一些辦學單位為了其申報的專業能夠獲批,往往集幾個院系甚至全校之力,將其他相近專業的力量累積在申報專業上,而一旦專業獲批,實際可供該專業利用的師資等辦學資源根本就不夠。”

  “更重要的是,不達標的專業未能及時退出。一些專業雖然當初在開辦時符合辦學資質,但后來由於管理不善、教師不安心教學等原因,致使專業辦學水平持續低下,但這種專業卻又長期存在。”羅志敏說。

  大學專業要根據社會發展做調整

  目前,我國大學專業有退出機制嗎?

  “在專業建設方面,高校是有退出機制的。不僅教育主管部門會定期組織學科專業評估,而且高校也會因資源約束而主動進行專業調整,同時一些社會評價機構和媒體也會對一些招生就業不理想的專業進行披露和報道,倒逼高校進行學科調整。近年來,一些招生就業不理想、學生轉出率高、社會評價低、知識陳舊的本科專業和學位點被學校撤銷,有的甚至是成建制取消。”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陳超介紹。

  這樣的改革,國家、地方、高校等多方都在持續進行中。

  今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公布了《下達2017年動態調整撤銷和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共有25個省(區、市)的129所高校撤銷340個學位點。

  一個月后,教育部發布了《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撤銷了135所高校的241個專業。

  去年年底,山西省發布《關於高等教育本科專業優化調整的指導意見》,主要任務是限制淘汰過剩低質錯位專業,增設布局急需新興專業,提出力爭到“十三五”末,山西省高校現有本科專業數量削減15%~20%,總數削減200個以上。

  中山大學在實施本科專業動態調整之前,有126個本科專業辦學權,經過多年調整,去年,中山大學本科招生的專業數量已調整為77個。校長羅俊強調,這樣的改革是圍繞大學的根本目標人才培養進行的。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杜瑞軍表示,以前社會分工比較明確,因此大學專業較窄,而隨著社會經濟與技術的飛速發展,職業的變化、更替隨之加快,各行業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要求逐漸提升。“面對這種情況,大學專業也要相應作出調整,寬口徑人才培養、大專業、跨專業、協議專業等模式便是順應這種趨勢和要求而不斷出現的。”

  主觀性、隨意性和不確定性較大

  在專業退出與停辦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