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6 00:01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五)
作为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石门以99.5的高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排名全省第二——
锁定“每一个” 建好“每一所”
晚霞将夹山镇点缀得格外妖娆。
全国人大代表、石门县雁池乡苏市完全学校校长王怀军常常为孩子们补课。对学生充满慈爱的她被誉为“大山里的妈妈老师”。
书法家为大山里的孩子们送来书法课。
石门县皂市镇中心学校“义务送教小分队”的教职工轮流为患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初二学生杨帆义务送教。 周勇军 摄
石门县教育扶贫捐资助学活动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石门县教育局提供)
易继文 卜 云 李 飞 胡红霞
今年4月,常德市人大“一法一条例”督查组督查结果显示,石门县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小学六年巩固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99.56%,“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6.1%——这是石门县教育扶贫带来的公平效应。
8月,石门一中传来喜讯,1370人参加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1258人,其中17人分别被北大、清华录取——这是教育扶贫带来的质量效应。
作为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石门是如何实现这些历史性突破的呢?
扶贫助学 一个不漏
家住澧县甘溪镇马溪村的皮碧成,就读于石门县三圣乡完全小学,却领到了石门县发放的500元生活补助和湖南大学网球俱乐部公益行活动的1500元捐款。
像皮碧成这样外县市在石门县就读的贫困生,也能享受石门扶贫助学的相关政策,这是该县千方百计不漏掉一位贫困学生的一个缩影。
当问及扶贫助学如何做到“一个不漏”时,石门县教育局扶贫助学工作人员唐纯党详细介绍了该县的“三步精准”工作法。
第一步,精准摸排。比对县公安局户籍系统、县教育局学籍系统、县扶贫办贫困人口信息系统的3个系统数据,初步确定贫困学生。
第二步,精准识别。县内进村入户“地毯式”核查,县外函来函往“鸡毛信”找人。2018年3月,石门县组织5000名教师开展“家访”大行动,他们深入到全县27个乡镇(街道),在村组干部的指引下,每户送一份《教育扶贫明白卡》,一对一核对姓名、身份证,再按后盾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分别签字,村党支部、乡镇街道党委分别盖章的“三签字两盖章”要求,锁定“四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890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0542人。
家访中发现,部分学生的户籍、学籍并不都在本县,衍生出“石门户籍+外县学籍”和“外县户籍+石门学籍”两种特殊情况。
这两类情况管不管?助不助?怎么管?怎么助?当年的“鸡毛信”登场了。
三圣乡完小校长廖千千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按照户籍信息,辖区内有个叫刘萌的建档立卡女生,7岁,家住该乡两河村,但学校没有这个人。学校进村入户核查,得知她跟着广东打工的家长,随迁就读在东莞新城小学。廖千千立即与当地教育局联系,发函询问刘萌的资助情况。当得知刘萌没有受到资助时,学校立即按照石门县教育局资助中心的“同学段同标准”进行资助,远在千里之外的刘萌,领到了500元生活补贴。
仅2018年春季,石门县采取“鸡毛信”找人方式,发出信函、拨打电话,寻找到2894名“石门户籍+外县学籍”和234名“外县户籍+石门学籍”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信息,发放补助资金110多万元。
第三步,精准资助。做好“两免一补”等规定动作,打好“奖、贷、助、补、免”等组合拳。2014年来,全县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9万多人次,资金达1.65亿元。
精准资助,最得意的是自选动作。石门县增设了“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补交通费、免教辅资料费,将幼儿园入园补助和高中助学金资助面提高5%,为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等本土资助政策,扩大了扶助面,坚决不漏掉一个贫困孩子,补齐了资助“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