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9-10 11:07 阅读次数:
9月1日开学典礼这天,杨萌(化名)把室友送进学校,转身回到只剩她一个人的出租屋,心里默念了一句:“加油,明年再见。”
杨萌今年从北京一所211高校本科毕业了,她和室友是本科时的同班同学,两人一起报考本校的研究生,但结果迥异,室友成功考取,自己却比分数线少了12分。
考研失利后,杨萌在一家游戏公司实习了几个月,最终没有拿到offer的她,决定再次考研。送走室友的当天,杨萌就回到房间开始背单词。
2023年考研的号角已经正式吹响。教育部9月6日发布通知称,2023年考研的初试时间为2022年12月24日至25日。
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报名人数和报录比屡创新高,2022年报名人数达457万人。不出意外的话,2023年考研将迎来更多考生。新东方近日预测称,2023年考研人数将达到520万人,而这还是保守的估计。
考研竞争为何越来越激烈,到底是哪些人在报考研究生?
竞争日趋激烈
杨萌对2022年考研仍记忆犹新。“分数线太高了,我的分数在往年录取是完全没问题的。”
“2022年考研确实与众不同,因为往年,考研初试的国家线一般有升有降,但是去年初试没有任何专业的国家线下降。”新东方考研英语教师王江涛说。
2022年考研学硕国家线最高的5个学科门类分别是文学(367分)、艺术学(361分)、经济学(360分)、管理学(353分)、教育学(351分)。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公认的冷门专业哲学和历史学,国家线分别暴涨15分,理学和工学分别上涨10分。王江涛判断,“以后可能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冷门专业,无论报考什么专业,只有全力以赴才有胜算。”
与学术硕士相比,专业硕士招生人数更多,更强调应用性,但2022年考研国家线同样没有一个专业同比下降。
其中,只有相对冷门的农业、兽医、风景园林、林业、军事,以及应届生不能报考的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少数专业国家线与前一年持平,没有上涨。
“我已经本科毕业了,现在继续找工作很多校招都参加不了,所以还是想读完研再找工作。”杨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数据显示,从2017年考研开始,全国报名人数连续7年上涨,从201万人增至457万人,增幅127.4%。
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11年开始连续11年上涨,当年全国招生总人数仅56万人,2022年预计将达到120万人左右。
扩招的速度还是比不过报名的增速,据新东方测算,2021年考研的报录比为3.37:1,2022年考研则扩大至3.8:1。
新东方大学事业部考研项目总监李琳近日介绍,预计2023年考研全国报名人数将超过520万人,录取人数将超过130万人,报录比将扩大至4:1。
近日,一些大学公布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大数据,已经显示了考研竞争之激烈。上海大学的平均报录比为5.06:1,其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报录比达到7.35:1。
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录取硕士研究生2015人,其中推免生649人,占全日制硕士生录取总人数的35.93%,创历史新高。推免生创新高,留给考研学生的机会相应减少,竞争自然更加激烈。
湖北大学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屡创新高。2021年,报考人数首次破万,2022年,报考人数15084人,增幅近五成。
杨萌对今年考研的竞争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她觉得一定会更激烈,“因为就业形势不好,所以考研的人越来越多,只能以最好的状态面对”。
离开职场进入校园
刘臻(化名)刚刚开学,她从黑龙江一所“双非”高校考入北京一所211高校的研究生。
研一入学以后,刘臻发现自己的13名同班同学里,有4人是往届考生,即第二次考研才成功的学生,其中一人还是边工作边备考。
“大家都知道考研难度高,但是找工作也很难,很多人的想法是不如先花两年时间读研,再去找工作,竞争力会更强。”刘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往届考生占比越来越大,是近年来考研的趋势。相较于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对于职场人来说,在职称评级、高学历人才扶持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甚至是一些岗位的必要条件。
在考研培训班里,刘臻见到了很多往届考生,他们或在职或脱产,考研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笃定“名校梦”,本科毕业后就没打算就业而是专心备考;有的职场疲惫,希望从“996”的工作节奏中解脱出来;还有的小城青年已经工作多年,但婚姻失败,希望通过考研来到大城市换一种人生境遇。
相比之下,刘臻的身份颇为特殊,她是一名专升本考生,也就是说,她高考之后,完成了从大专到本科再到研究生的“两连跳”。
“大专生的文化基础差,有的大专院校的学习氛围也差,所以专升本学生考研天生不占优势,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刘臻说。
相关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