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6 22:12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本报记者 谭楚丹 深圳报道
证券业的2017年是“监管年”。监管层对多项制度的修订,旨在治理行业乱象,重塑行业规范生态,将合规意识贯彻到券商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而合规则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随着2017年券商提高合规与风控意识,证券行业更专注主业,金融创新更为有序推进。
NO.1 IPO大步走
对券商而言,2017年最重磅的事件无疑是IPO发行常态化。
随着监管层2017年初明确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IPO审核加速,成为史上首发家数最多的一年。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12月27日,全年IPO成功企业达421家,超越2010年的348家,IPO融资金额达2186.10亿元,接近2200亿。
直接受益的是保荐机构,多名分析师表示,IPO常态化利于券商业绩的提升。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7年过会家数超过20家的共有6家券商,分别是广发、中信、国金、国信、海通、中信建投。
但与此同时,审核紧箍咒的收紧,现场检查次数的增加,亦让券商投行加强风控管理。合规与风控在投行内部被提上更高的位置。
毫无疑问,投行“看天吃饭”的特征没有变化。监管层对融资品种的态度,决定了券商投行结构的变化。
股权融资的另一重要手段——定增,其规模则受到监管严格的控制。为了防止过度融资,监管层对上市公司融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严审核。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12月27日,共有526家企业完成再融资,融资规模共计11876亿元,融资规模相比2016年缩减幅度高达30.85%。
定增的大幅压缩是导致投行收入锐减的直接原因。根据多家券商2015-2016年年报显示,投行收入中超八成来自定增。
事实上,债券融资品种也出现大幅。企业债与公司债受从严监管以及二级市场环境的影响,两者合计相较2016年发行规模萎缩57.77%。可转债正大步迈进。截至目前年内可转债发行规模达到942.31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3倍,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要融资方式。
NO.2合规为主基调
“合规”是2017年证券业的“主旋律”。
6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随后证券业协会推出《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实施指引》,主要阐明合规理念,全员合规,细化合规管理各项职责,明确合规管理考核问责机制。
为促进新规落地,证监会和多地证监局举办多次证券经营机构合规管理培训。
具体而言,券商合规新规主要对合规人员的数量及其薪酬进行规定,一度引起“人才荒”,合规人员难寻。同时要求各层级子公司纳入统一合规管理体系,目的在于促进券商回归主业、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不允许游离管控之外。
深圳一家小型券商高管谈到,此次新规主要因为券商子公司和孙公司较多,架构混乱,导致风险积累;部分从事与证券业无关的业务。
这包括了券商直投子公司的全年整改。监管层要求完善证券公司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及另类投资子公司自律管理体系,母公司的管控作用,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
NO.3适当性管理屡被强调
除了屡屡强调“合规”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也是今年证券行业的高频词汇。
6月28日证券业协会组织起草了《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券商未来将要考察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了解你的客户”。要对投资者进行C1-C5五级分类,同时对产品和服务风险分成R1-R5等级。
除此以外,在确定投资者风险等级、普通投资者申请转化成专业投资者、销售产品揭示风险等工作中需要留痕处理。并建立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数据库。
此次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影响到券商经纪业务、资管业务等。对券商而言,主要在修订管理制度、梳理业务流程、完善技术系统、人员培训等方面要下不少的准备功夫。
NO.4新评级将影响展业
7月证监会修订《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除优化评价指标外,还完善合规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强化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行业聚焦主业。
国泰君安分析师表示,新规主要有三大变化,第一增加常规监管措施扣分档次、自律监管措施、被立案调查或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扣分项。第二引导证券公司聚焦主业,增加了营业收入排名,对机构客户投研服务收入占比、境外子公司收入占比等加分。第三授权证券业协会在条件具备时持续完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