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教育
惟楚有才潮涌江岸江岸邁向教育現代化的鏗鏘步伐

 

原標題:惟楚有才 潮涌江岸 江岸邁向教育現代化的鏗鏘步伐

惟楚有才潮涌江岸江岸邁向教育現代化的鏗鏘步伐

長江金岸

  江岸,武漢首善之區,教育金名片。

  武漢六中、育才高中、鄱陽街小學等百年老校,潤澤英才。武漢二中、漢鐵高中、七一中學、解放中學、育才小學、育才二小、長春街小學等特色學校名滿江城。

  洪鎮濤、胡明道、謝華之、田化瀾、林新堤、劉曉紅、吳又存、劉紅、劉芳等一批優秀名師層出不窮,他們堅守三尺講台,播撒桃李芬芳。

  教育,從來不是無根之木。江岸區教育品牌響亮,教育碩果累累,離不開深厚的文化土壤。

  江岸歷史底蘊深厚,多元文化交融。近現代商業文化、裡份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在此交織匯聚,滋養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拔尖人才。

  回首70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江岸區根據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率先探索多項改革,建立校長責任制、教師責任制,改善教育教學設施,教育事業迅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江岸區堅持科教興區、優先發展戰略,高舉素質教育、和諧教育大旗,實現教育理念大變革、整體實力大發展、教育質量大提升。

  進入新時代,全區教育事業更是春風化雨,再上台階。學校環境與基礎設施建設、辦學個性與辦學特色、教育教學質量等取得歷史性突破。

  未來,江岸將圍繞“質量優、特色新、品位高、現代化”教育目標,聚力質量“一號工程”,全面推進“中部區域教育現代化實驗區”“國家教育政策先行先試實驗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教育國家化發展實驗區”建設,加快實現從和諧教育向美好教育的華麗轉身,書寫教育現代化的奮進之筆。

惟楚有才潮涌江岸江岸邁向教育現代化的鏗鏘步伐

武漢市二十中學生利用大數據推送學習化學

  育人環境提檔升級 加快向智慧化校園邁進

  漫步在江岸區各中小學校園,整齊的綠化帶、文化氣息濃厚的教學樓走廊讓人目不暇接,創客空間、智能黑板等現代化教育教學設施齊備、功能完善。從“爛桌子、破凳子”到明亮的多功能教室,從粉筆黑板到智慧化“未來教室”,70年變革中,江岸區育人環境華麗蛻變。

  體驗式校園環境營造“幸福學堂”

  有著65年歷史的武漢市育才小學,由28個教學班發展到兩種辦學形式、三個分校,共75個教學班的規模,校園環境在發展中迭代更新。

  21世紀初,學校加快打造現代化園林式學校,建起綜合樓、鐘樓。隨后幾年,又提出“幸福教育”理念,將校園劃分為“兒童與自然友好區”“兒童與人文和諧區”“兒童與科技實踐區”“兒童與個性創造區”,力求給學生創造幸福體驗。近年,學校建起編鐘博物館,漢繡、航模、創客等多個功能室,營造出集傳統與現代於一體的學校環境文化。

  校園環境提檔升級,不止發生在武漢市育才小學。江岸區長春街小學,創建於1946年,目前分為“一校兩園”。回憶初到長春街小學時的情景,該校校長楊紅說,“辦學空間狹小,辦學設施簡陋,缺乏生機和活力。”

  如今,長春街小學整體辦學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在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之路上高歌猛進。學校擁有先進的信息化教學系統、專業化的小劇場、多功能的戲曲排練廳、孩子劇團陳列室、小小科技館、創童空間、校史館、各具特色的連廊及各種功能教室……豐富的優質教育設施和資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傳統教育邁向“互聯網+”優質教育

  環繞四周的大屏讓每個人都是第一排,帶腳輪的三角桌讓學生們隨意組合,現代智慧教育打破傳統課堂邊界,讓學生們思路更加開放。智慧教學助推江岸現代化教育之路。

  從粉筆黑板到互動電子屏,從教育信息化1.0到如今的教育信息化2.0,江岸區不斷優化教育資源布局,為全區教育發展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

  21世紀初,江岸區在全市率先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成為武漢市教育雲建設示范區,完成了光纖寬帶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等建設目標,“智慧育才”項目獲評武漢市智慧城市建設“十大示范項目”。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如今,江岸更是將智慧化建設深度融入教育理念中。在武漢市育才小學“未來教室”,黑板、大屏、燈光、窗帘均可通過手持終端操作,三面牆壁上設有LED大屏“黑板”,可與學生隨時互動。在育才二小,網絡學習空間教學應用與管理應用形成常態,同時巧妙借助校園空間布局,實現“空間即課堂”理念,整體構建校園環境文化,設置獨特“世界圖景”,建設數學廣場、悅讀天地,打造沉浸式體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