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12 13:21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科教卫新闻
杭州余杭区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仓储部经理韩晓敏,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粮食储备领域几十年的经历,以及对粮食的看法。“现在的粮食,无论是在品种的多样性上还是产量上,明显增加了,因为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不再珍惜粮食。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餐厨上一年的浪费,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但即便如此,大家也要牢记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要知道保证所有人的吃饭问题,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现在丰富的粮食产量,是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绝不能因为眼前的安逸忘却过去的困苦。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要发扬我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传统。”韩晓敏的话让学生们很受教育。 小课堂,大社会 小问题,大发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国家思政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课程。今天的学习主题“粮食知多少”属于拓展性内容。 “劳动成果要珍惜,节约不浪费”,说说容易做做难。如何引领学生聚焦最生活化最日常的劳动成果——粮食,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学习,让他们经历、探究、发现、反思,最终形成“节约、不浪费”这一行为养成的内在需求?前一节课,围绕“粮食知多少”,我引领学生设计学习任务,明确学习方法,在双休日进行实践探究。本节课学习成果的交流、讨论,让我欣喜地看到了这一学习真实地发生。 当学生对于“人们为什么肆无忌惮浪费粮食”这一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试图解决学校食堂中同学的光盘问题时,我看到了一次有价值的学习;当学生以一封“义正言辞”的信写给《钱江晚报》,作为解决“粮食新闻报道过少”的策略时,我看到了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当学生从利比里亚的粮食危机中感悟到“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我看到了一次具有国际视野的学习…… “小课程,大德育;小课堂,大社会;小问题,大发现”。这节课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粮食”问题,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理解自己生活的学校、家庭、社会、国家,真正明确“劳动成果要珍惜”的现实意义,达到了道德养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效果。 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第一小学郑晓娟
余杭塘栖镇第一小学六年级小学生的调研报告解决了学校的剩饭剩菜问题
2019-06-12 07:15:24杭州网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梁建伟 通讯员 陈宏程 编辑:郑海云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