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教育
一背单词,脑子马上关上门

 

什么原因?首先,语言是活的,但我们往往从背开始。不仅仅是英文,就是中文,强调不懂意思盲目背诵的也大有人在。我们不停地对学生说,最简单、最常用的单词往往最难。因为这种词汇简单,于是,上至教授专家、下至街头混混,不管有文化的没文化的,谁都在使用。这样一来,最常见的结果就是章法大乱,滥用、错用屡见不鲜。但语言的特点是习惯之积累,用的人多了,到最后就都变成正确用法了。所以,简单的词往往会有几十个意思,一个词条,基本就是一篇语言人类学的论文。掌握这种词汇的最好办法,就是从文本的具体环境中学,从一开始就明白一个字在

原标题:一背单词,脑子马上关上门

大多数人都知道死记硬背害人,但很少有人讨论细节:死记硬背究竟是怎么害人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害人的?

我们夫妇二人对中国孩子进行了两三年的英语教学,有些一手经验。我们发现:10至14岁的孩子,读死书的结果就是大脑关闭,本能地拒绝新东西。

不妨举个例子。10至14岁的孩子,在我们这里读儿童文学名著《夏洛的网》。这是八九岁美国孩子的读物,10至14岁的中国孩子如果能读,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很多程度不错的学生勤奋好学,家长也在一旁尽心尽职地督促。我们甚至开设了亲子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当同学,培养平等讨论的气氛。

但是,在很简单的地方,往往意想不到地“撞墙”。比如有个句子,叫that remains to be seen,大意是“有待观察”,但学生给翻译成“尸体被发现了”。原来,学生把remains这个表示持续状态的动词,当成了名词“尸体”。学生背过这个单词,而且就背了这么一个意思,没有再查字典看看是否还有其他说法。再一个例子,thunder show-er,本意是雷阵雨,但被翻译成“在打雷的时候淋浴洗澡”。这两个例子的罪魁祸首都是背单词。

这些错误,对于初学者似乎情有可原。但这类错误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顽固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其实,我们事先都要求学生注意一词多义、勤查字典,还有再三强调不要背单词,词汇书上给出的那么几个意思往往在文中对不上号,要自己多动脑子多研究。可惜,学生把这些都当成耳旁风,几次错误后还是照旧。在高中生的非小说阅读中,也有类似问题。比如,一个学生看到 abandon 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放任、狂热”,因为背单词时背过,可惜在文中怎么也对不上。还好,他立即去查字典,字典上说还有放弃、遗弃的意思,放在文章中也确实很合适。但心里总有点不踏实,最终跑来问我。我说:牛津这么权威的字典怎么会在这么简单的问题上出错?而且,放弃、遗弃是这个字最基本、最常用的意思。显然,他背单词背久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根深蒂固,拒绝接受新信息。以这样的思维定势,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怪不得整天听人抱怨:英语永远也学不会。

什么原因?首先,语言是活的,但我们往往从背开始。不仅仅是英文,就是中文,强调不懂意思盲目背诵的也大有人在。我们不停地对学生说,最简单、最常用的单词往往最难。因为这种词汇简单,于是,上至教授专家、下至街头混混,不管有文化的没文化的,谁都在使用。这样一来,最常见的结果就是章法大乱,滥用、错用屡见不鲜。但语言的特点是习惯之积累,用的人多了,到最后就都变成正确用法了。所以,简单的词往往会有几十个意思,一个词条,基本就是一篇语言人类学的论文。掌握这种词汇的最好办法,就是从文本的具体环境中学,从一开始就明白一个字在一个地方是这个意思,在另一个地方是另外一个意思。没有背过单词从文本中自然学习的孩子,心灵从来是开放的,见到不同的意思不仅不拒绝,而且充满了好奇心。可惜,如果一背单词,脑子马上关门。

另外,就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孩子们从小就习惯在书桌后乖乖坐好,等着听老师讲。老师说shower是淋浴,他们就不会想别的。再看词汇书上也是淋浴,他们就觉得不可能有别的意思了。有的孩子这个词碰到七八次,也不会觉得是“下雨”。再看美国的小学,孩子们围坐在圆桌边,老师不过是这小圆圈的一个环节,营造的是平等讨论的氛围。大家对着一本故事书叽叽喳喳,各抒己见,没有绝对权威,思想习惯于天马行空。你要说shower是淋浴,其他孩子马上指出这不靠谱,大家竞相辩论,互相激荡,脑神经自然四通八达。

死记硬背和等着老师讲,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至少在10至14岁的阶段,这种方法对孩子已经造成了非常具体的伤害。在这个年龄段以前的情况是怎么样?我们没有接触更小的孩子,所以没有发言权。但是,看到这种僵化思维在10至14岁孩子那里的顽固性,就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