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教育
杭州高中为何用骈体文发120周年校庆公告?观察者网专访作者

 

【文/观察者网 周远方 刘楚楚】

5月14日,杭州高级中学(下简称“杭高”)通过微信公号发布120周年校庆公告,这则公告完全用骈体写成,凡932字,洋洋洒洒,端庄工整,短短几小时内竟有10万+的点击,朋友圈转发点赞无数。

杭高语文石老师对观察者网表示,文章作者高利老师国学功底深厚,经常写出非常好的古体诗;学校有每年一度的樱花文会,今年更是盛况空前,轰动杭城;本校社团很多,每周晨会都有学生编排的国学节目,相较于校外舆论的惊艳,在校内这些都是常态。

她还表示,杭高的讲台诞生了一大批名师,其中有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这里的讲台,经亨颐站过,蒋梦麟站过,鲁迅站过,李叔同站过,能站在杭高的讲台上,我们感到骄傲自豪,也时常惶恐,生怕自己学识浅薄,愧对先师先哲。

百廿年人文底蕴,可见一斑。

杭州高中为何用骈体文发120周年校庆公告?观察者网专访作者

杭州高中为何用骈体文发120周年校庆公告?观察者网专访作者

观察者网有幸采访到这篇文章的作者,杭州高中语文老师高利。

所谓“学无西东,格物致知而已,道有高下,执两用中乃能”。电话中,高老师言语平易,气质温和,兼具东西方视野,正是新一代江南儒生。

【观察者网视频组/范唯】

观察者网:高老师您好,看到杭州高中校庆的公告是用骈体文写的,首先想问一下怎么想到这样的策划?是如何考虑的?

高利老师:这个策划其实蛮简单的,现在我们教育部门发这个公告用文言文的方式还是蛮多的,像浙江大学啊,复旦大学啊,像有的学校他是文白兼用,我们相对来讲做得更纯粹一些,不仅仅是文言文,而且还是骈体文的方式。

之所以有这个策划主要是出于这样几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我们这个学校相对来讲比较特殊一些,她所在的位置比较特殊,我们母校所在的位置是浙江省明清两代的贡院,这块土地就有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的这种传承。另外,我们学校有两个源头,一个是1899年创立的“养正书塾”,这个学校是浙江省最早的公立学校,这是一脉;另外一脉是1908年成立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这个学校后来就成为浙江省新文化运动中心,从我们学校的这两个源头上来看,就可以看到她又承接了从西方传来的科学、民主、求真、创新的精神,又是继承了中国和浙江地方的传统文化血脉,东方的传统文化精神,跟西方传来的思想精神有一个结合,传统和现代也有一个结合。其实我们彰显现代的方式可以有很多。

观察者网:可能用骈体文这种形式有一个衔接的感觉。

高利老师:对对,现在我们习总也提文化自信,其实骈体文只要你写得好,还是非常好看,至少给人美感,带来情趣上的提升。

杭州高中为何用骈体文发120周年校庆公告?观察者网专访作者

观察者网:但是有一个问题,看到不少网友说,骈体文可能看不懂,其中确实也有一些生僻字,想问一下怎样去平衡“文以载道”和“文化传承”的关系?

高利老师: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文以载道”其实所有的文的功能都是“载道”,只不过有的形式不一样,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我对家乡很想念,要表达就说,“我很想家,特别特别想家,整天在外面就是想家”,如果用这种语言表达,你觉得它可以传承多久呢?

如果不用经典名篇,意思有没有表达到位?到位了,但是为什么大家想家的时候就会想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床前明月光”?因为表达方式不一样,它经典,所以我们不仅要“载道”,还要把“道”用更好的方式传达表现出来,这是中国文学与众不同的一点。

观察者网:就是说有一个好的形式,更有助于它的传承。

高利老师:对啊,我们孔夫子老早就讲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能光注重内容,当然内容是首要的,如果有好的内容,再给他配上一个好的形式,是不是让内容传播得更好?

杭州高中为何用骈体文发120周年校庆公告?观察者网专访作者

杭高有自己的校本教材,学生的作业本也散发浓郁的文化气息

观察者网:之前我们看到央视有“经典咏流传”、“信中国”等等文化传承的节目。

高利老师:对对,这不是很好的传播方式吗?他们唱的是诗歌,因为诗歌就是非常优美的传承方式。

观察者网:那么您在形式创新的方面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