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26 23:18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1月7日-8日,“面向未来的课堂——中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比较”活动在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举行。活动的第二天,来自芬兰的两位老师马蒂娜(Tiina Malste)和苏明娜(Minna Suikkari)为天一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上了4个小时的课,基本上完整地展示了芬兰小学生的一日课堂生活。
没有上下课界限,小学课程幼儿园化
在芬兰,小学的孩子们每天上学时间通常是4个小时。这4个小时的安排和国内小学的课时安排很不一样。没有明显的上课、下课界限,基本上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分割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板块,这些板块可以部分地和我们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课程相对应。
但是每个板块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有的板块用了一个多小时,有的板块则只有十分钟。小编特别留意了一下,语文、音乐、运动等单元各半小时左右,数学单元和最后的手工单元则各用时大概一个小时。这并不意味着在芬兰老师心目中,手工比语文或者音乐、运动更重要。事实上,每一部分分配多少时间并不是固定的,是老师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时调整的。
据两位老师介绍,她们并没有预设每个板块会花费多少时间,“主要根据孩子们的情况来决定。”数学单元用时比较久是因为每个孩子都要参与四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包括掷骰子、拼拼图、计算等。手工单元老师则在看到大多数孩子都差不多完成时,才提出时间节点:“还有最后5分钟。”
一天的课程有阅读,有简单计算,有涂色,有手工,有唱歌跳舞,还有拼图游戏等,总体感觉就像我们的幼儿园课程,只是难度更深一些。当我们在讨论“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的时候,芬兰的课程则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小学课程的实施幼儿园化。
跨学科主题化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兴趣
整个一天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芬兰的动物”这个主题展开。为什么确定这个主题?芬兰老师马蒂娜介绍说,他们主要考虑要让孩子们感兴趣。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动物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那么,如何把语文(英语)、数学、音乐、运动、手工等各种内容与这个主题相结合?芬兰老师设计得很巧妙。比如英语这个板块,是先从一个有关芬兰动物的绘本故事引入。故事讲完了,老师拿出各种动物卡片,一张张展示给孩子们,教孩子们认识每种动物的名称(练习单词发音)。然后,给每个孩子一本小册子,这本只有十几页厚、不到A4纸一半大小的小册子可以理解为芬兰版的“一课一练”,是老师们自己设计的,仅在课堂上使用。孩子们可以在每个动物的图片旁边注明它的名称(练习单词拼写),在下面的划线部分写下这些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练习句子的抄写)。接下来是和这些动物有关的一首简单的歌,这就进入了音乐板块。老师不是直接教孩子们唱歌,而是拿出一个漂亮的“神奇口袋”,让孩子们根据声音猜里面是什么乐器,然后把各种乐器分给孩子们,带领孩子们用乐器、拍手、拍胸、拍腿、跺脚等多种方式组成“乐队”,一起表演。
课间休息时,老师带领孩子们玩一个运动游戏。每个孩子会拿到一个动物的卡片,然后老师说出这种动物的名称时,这几个孩子就必须快速交换场地。数学也围绕这些动物展开,有掷骰子,有七巧板拼图,有计算。
下午的手工板块则是每个孩子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芬兰动物,用彩色纸片装饰它。每个部分都很自然地融入这个主题,感觉一点都不刻意和生硬。
在观课过程中,不少老师都非常关注一个问题:课程目标是什么。有些板块的课程目标相对容易理解,比如阅读,比如单词拼写,但是也有些板块的课程目标不那么容易理解。比如音乐板块,孩子们并没有学会唱一首完整的歌,也没有学会一样乐器。但是在课后和芬兰老师的沟通中,他们表示,在芬兰的课程大纲中,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目标。让他们感到自信,喜欢学校,甚至是比”学到了什么“更加重要的目标。
个性化学习,从注重每个孩子的名字开始
芬兰的课堂上,非常注重个性化学习。其实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芬兰的课堂上很重视每个学生个体。记者在课堂上看到了这样几个细节。
一是特别注重每个孩子的名字。刚开始老师和学生互相自我介绍的环节,老师都会带领大家高呼每个孩子的名字两遍。从课程一开始,每个孩子都存在感爆棚。接下来老师和每个孩子沟通时,都会根据姓名贴大声叫出这个孩子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