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15 00:24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中国网5月14日讯(记者 曾瑞鑫)2018年5月13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8)"在北京皇冠假日酒店举行。
"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8)"携手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东西方一流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名校校长、杰出的国际人才,就"未来的挑战:视野·素养·选择"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切实围绕全球化、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国父母关注的实际问题与需求,深入讨论如何培养具有未来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国家督学张力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涛先生,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胡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谷贤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边玉芳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教育与人类发展系系主任蒋凯教授,哈佛大学前本科招生委员会高级招生官Sally女士,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女士,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熊永昌先生,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校区校长牟成梅女士,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执行校长张晔女士,《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杨咏梅女士,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陈采霞教授,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副总裁冉维先生,鲸航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光宇博士,清华大学、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刘泽华先生等嘉宾出席了论坛。
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中国青少年
全球化3.0时代,优秀的学校在全球招生,优秀的企业在全球揽聘人才;反过来可以说:孩子的学习跨越了国界,国际化人才的成长之路向更多人开放,更多个体拥有机会进行全球化学习、工作,与遥远空间的人交往、合作;当然,竞争也变得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面向未来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必须提升他们的"全球胜任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先生(Andreas Schleicher),他也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项目负责人,做了《教育孩子,不为过去,只为将来》(Educating students for their future, rather than our past)的主题演讲。他从现代科技给社会带来的变化谈起,对"全球胜任力"的概念进行了官方解读:"全球胜任力是指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的能力,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他认为,"全球胜任力"是孩子们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因素,而这也是PISA关注这些能力的原因。他说:"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学生能够分析当地的、世界的,甚至跨国间的问题,能够理解不同的观点,能够和不同文化的人进行开放得体有效的互动,并且能够为集体的福祉以及可持续发展付诸行动。"
哈佛大学前本科招生委员会高级招生官Sally女士就培养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性发表演讲。她认为好奇心使我们不断在知识领域探索,不停地提问与反思;在世界名校的录取标准里,好奇心也是招生官希望从每一个申请者身上看到的关键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谷贤林教授就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进行阐述,他认为"包容"与"合作"是通向成功人生的两个必不可少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