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12 17:17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说点沉重的,“读书无用论”背后,是三四线城市的考生进入重点大学越来越难的现实,是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之间巨大的教育差距。一二线城市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上各种兴趣班,上小学之后要学习奥数,上中学之后要参加各个学科的竞赛,拿各种各样的奖状,以便在大学自主招生的时候证明自己。姑且不论这一做法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合适,单单就参加一场考试而言,一二线城市的孩子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而三四线城市的孩子,除了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就几乎没有更多的课外辅导了。回顾小编的青春时代,从来没有上过辅导班,哪怕在高三时,也只是上晚自习到十点钟。现在回想起来,哪怕当初再辛苦一点也好啊。
这样的现状下,就高考成绩而言,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就有了较大的差距,更遑论一二线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相比较了,近几年农村地区考生占录取人数比例逐年下降就是明证。此外,大学自主招生,特长生的招收更是挤占了每个重点大学不多的名额,让三四线城市的考生更加难以跨过通向重点大学的鸿沟。小编当年高考时,仅有全校第一参加了省城举办的重点院校自主招生考试,结果铩羽而归。
奋战高考
现在来看,除了考上重点大学的同学由于具有宽广的视野,扎实的基础还能留在大城市打拼,为阶层上升而奋斗外,小编的大部分同学只能回到那个四线小镇,继续命运的轮回了。
虽然公平的天平正在逐渐倾斜,高考却是人生中最后一次相对公平的竞争。备考过程中,没有同学间的权力斗争,只有互相鼓励和拥抱;走上考场时,没有暗箱操作,只以最后的分数论英雄。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在窗明几净的房间里做题考试,总比跟有钱人家的孩子比“素质教育”的成果容易些吧。
假如马洪阳不参加高考,也许他的后半辈子只能在福利院度过,但通过高考,他有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却给了每个普通人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