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让更多孩子成就梦想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每个人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触动着每一个家庭幸福感的神经。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保障全省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纷纷围绕我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话题提出了真知灼见。

      贾玉兰委员:

      最美的建筑是学校

      “今年我当选政协委员,心情非常激动,我想把大家关心的教育问题形成提案。”省政协委员、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完全小学教师贾玉兰说,她将把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反馈,履行应尽的责任。

      “我生在牧区,长在牧区,牧区这几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当你深入到农村牧区,红白相间或七彩斑斓的学校建筑与绿草如茵的操场相互映衬,在诸多建筑中格外引人注目,当地群众纷纷说,要想看最美的建筑,那你就去学校吧。”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贾玉兰深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前,玉树藏族自治州有的地方办学条件非常艰苦,通过“全面改薄”“标准化学校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我省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如今玉树州多所学校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信息化的快车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高原腹地每一个孩子身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外知识,老师和学生们的精神状态更好了。

      贾玉兰说:“2017年,在‘四个转变’新思路的指引下,我们看到教育改革给玉树州带来的新变化。这次两会,我也带来一些具体建议,如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启动教育人才引进计划,充实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让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何金玉代表:

      消除“大班额” 孩子们再也不拥挤了

      学校硬件设施滞后,“大班额”现象突出,城东区“上学难、上学挤”等令人揪心的问题,让省人大代表、西宁市城东区教育局副局长何金玉感同身受。

      她认为,学校“硬环境”跟不上,是教育发展的第一个“拦路虎”,而破解这一突出难题,必须增加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以2017年9月城东区新生入学情况为例,原计划招收一年级学生70个教学班、3850人。八月份,根据城东区公安局户政科提供的数据,全区满6.5周岁辖区户籍学龄人口2304人,外来人口新生预计为2816人,共约5120人,大大超出了原定计划。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式,为了保障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严格控制大班产生,城东区教育局研究制定了《2017年招生工作应急预案》,扩大招生计划,通过组织区属各小学腾出功能教室、借教室、聘老师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扩充教育资源,基本满足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需求,全区一年级共招收79个班(超出原计划9个班)、实际招生人数超出原计划680人。

      同时为避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和校园安全的事件,各校设立招生政策咨询点,随时化解招生工作中出现的突出矛盾,耐心细致地向家长做好招生政策宣传、解释、说明工作,减少家长对招生工作的误解,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社会影响。

      为了从长远、根本上彻底解决“大班额”问题。2017年我省出台《青海省义务教育学校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规划》要求,消除“大班额”要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政府主导,以县为主,统筹规划、用好存量、扩大增量,保障城镇学校用地,新建、改扩建一批校舍。建立“县管校用”教师编制管理体制,继续实施好教师招聘政策,完善划片招生管理,合理分流学生,2017-2018年消除“超大班额”9个县, 2017-2020年消除“大班额”19个县。

      何金玉欣慰地说,随着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对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高度重视,及时新建、改扩建一批校舍,才使得西宁市园山学校、八一路小学、十里铺小学等一批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届时城东区“大班额”现象将基本消除,我们的孩子再也不拥挤了。

      张宏委员:

      打造“西北一流、国内领先” 的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