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10 13:16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原标题:美术师范生的“三识”“三强”“三多”
近几年经常听到一些校长和资深的老教师们感叹:现在的师范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如从前?甚至还有人说得更直接:为什么从高师毕业的学生,基本不能胜任中小学的岗位?事实也的确如此,几乎所有的师范生都普遍遭到质疑,而美术师范专业的更是“雪上加霜”。
回顾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结合多年来在培养和培训师范类美术专业的师资方面的体会,我以为,目前高师在培养面向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队伍中的确有些工作需要加强,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有“三识”——加强对中小学美术教师岗位性质的认识教育
我曾带过很多届的实习生,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对职业和岗位的正确认识问题。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准美术教师”们,有的不知道将来自己要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岗位,甚至还有的人只停留于“小孩子很好玩的”这样的层面。
记得自己在上师范时,从入校的第一天开学典礼开始,到毕业典礼,所有的老师都在通过各种场合告诉我:教师是何等重要的职业和事业!从每天各个学科的老师给我们上的每堂课,到每一个请入学校的优秀教师的报告,再到参观每一所学校,我无时不刻地在接受各种“洗脑”,逐步形成了“要当好老师,必须从爱职业爱岗位开始”的基础认识。
爱岗是要从“识岗”开始的,美术教师的职业,要从认识“教育是什么”开始的,师范类的美术教育,应在这方面大大地加强。
新时代的美术师范生,要有“三识”,即识教育,识学生,识岗位。
“识教育”即能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新时代背景下正确认识教育的性质和使命,从一般意义的教育认识,到具体的国家政策与规定,从带有意识形态的教育为政治与经济服务,到一般意义上的教育为人的成长服务,没有一定高度的认识,是不可能成为真正优秀教师的。
“识学生”,是能全面地认识到自己将要面对的孩子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以及成长环境等多个角度去了解当代的学生。尤其是针对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的专题学习。同时,又不放松大量的基础类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类学科的学习。
“识岗位”,即要结合自己的师范学习实际,面对将来自己要从事的教学岗位,全面认识新时期美术教师的岗位职责,以及如何为当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学习的心理和实践准备。
要形成这些认识和能力,光是在大学里学点书面知识还不够,还要结合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专业技能的学习,进行大量的实践类、思辨类活动。比如可以开展一些诸如演讲、辩论、征文以及采访优秀教师等系列活动,开展班与班比赛,人与人竞争,事与事比较等多种方式和形式帮助师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并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师范生能真正认识“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以及“如何做教育”这样的大命题。
增“三强”——强化课堂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
所谓“术业有专攻”,是强调要培养有精湛技艺的工匠,教师不是工匠,但要有工匠精神,要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将来的教师职业和教育生涯。美术类师范生的技能又区别于其他类别的大学生。应从“美术”和“师范”两个角度去强化。
这两个角度概括起来,可以称为“技能强”,“设计强”,“表达强”。
“技能强”是指美术方面的专业技能,一个美术教师至少应该是“半个画家”(杨一青校长语),师范学习是加强自己专业技能最重要的时期。在大学,不仅能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成为“专业中的专业”。从西方美术史到中国美术史,从美术表现到美术批评理论,从专业画论到一般评论,从油画到水彩,从雕塑到装置,从工艺到建筑,从中国画到儿童画研究……尽可能涉猎广些,学得深些,无论是勤学苦练,还是持之以恒,都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去坚持学习。
“设计强”指的不是美术设计而是教学设计强。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专业的教学能力,一堂好课,就是要通过巧妙可行的设计去完成的。师范生要加强学生年龄特点的研究,加强与适龄儿童的接触,开展整体性的实例研究和个案追踪式的具体研究。美术学习的通识性和个体性都很强,无论从一般意义的泛在学习,还是对学生学习美术的专例学习研究,都可以通过长期的儿童对象研究获得从书本知识到具体现象的解释,也能从中获得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的落地性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