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10 12:38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新快报报道 去年8月,从英国回来的大学英语教师杨老师一落地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一同回国的儿子乐乐四处寻找课外辅导班。开学就上初三毕业班了,在英国借读了半年,不知儿子的功课还能不能跟上,中考的残酷和重要性杨老师比谁都清楚。在送儿子去上一对一辅导课后,杨老师坐下来告诉记者,带儿子去英国借读半年的经历“太值得了”。
现状
高校教师访学带孩子出国插班悄然流行
像杨老师这样申请出国访学并带孩子出去短期借读,插班当地学校的经历在她身边的圈子中不在少数。走之前她咨询过不少带孩子去国外读书的前辈,还与此番和她一同出国,也带孩子去英国的同事商量讨论。回国后,许多同事和朋友纷纷向她取经,准备不久后就办理手续,“年年都有带孩子出去的,在高校里比较普遍。家长有的是访问学者,有的是出国攻读博士,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要带孩子去体验一段国外的教育”。
“在合适的年龄段把孩子送出去体验体验,非常重要。”杨老师的同事,“过来人”吴妈妈说。2004年,她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项目,带着10岁的儿子天天去美国插班,读了五年级。“那是男孩子最调皮、最执拗、最不听话的年龄,国内的教育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让我们家长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正巧有这个机会,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带孩子去试试。”
吴妈妈认为,带孩子一起出国,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了解他每日受到的教育。自己曾在孩子3岁多时去奥地利留学一年,回国后感觉孩子对自己很陌生,很害羞,“我意识到不能长时间离开孩子,尤其在他还在上学的阶段”。
广州某外语类学校的小学英语老师周老师表示,因父母和家庭原因跟出去读书的学生人群目前不算多,但不时会听说有这样的情况,“大都是父母有条件出国一段时间才会出去”。学校的态度比较客观,总体还是支持的。
实例
强调培养孩子成为“a whole person”
良好素养和健全人格是按孩子的生长周期循序渐进地培养的
采访中发现,在这群自身条件优越,对教育要求高的高级知识分子眼中,孩子在国外受基础教育的诸多细节都让他们不约而同地感觉到“震撼”和“印象深刻”。
在国外的基础教育中,最强调的是培养孩子成为“a whole person(一个完整的人)”。在吴妈妈看来,就是“养成教育”———良好的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在美国是按孩子的生长周期循序渐进地培养的,贯彻在一点一滴的日常教育中。
在美国,养成好习惯,“讲规矩”,“负责任”很重要。一个老师带20多个孩子,每天中午几点到几点是这个班的午餐时间,大家必须遵守,过了点就是下一个班;在饭堂,每天会安排一个孩子“值班”,负责为同学们推门,轮流进行,孩子从小就养成帮后面的人把住门的习惯。“孩子回国后每次都帮人家推门,外人觉得他很绅士,其实这已经变成了他的习惯。”但吴妈妈也无奈地表示,刚回国时,儿子只要在路上看见垃圾桶外的垃圾都会习惯性地捡起来扔进去,但在国内时间一长就坚持不了了,“环境的影响对孩子太重要了!”
在公民素养的培养上,美国人特别在意平等和隐私,以及照顾他人的感受。在美国,如果一个小孩对自己的同学说“我的数学比你好”,就会被老师教育,“不可以这样说话”,需要道歉,还要及时告知家长注意。因为这样会伤害他人的“feelings”(感受)。
没有作业负担,却有惊人的阅读量
国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完整人格教育”的影子。
没有作业负担,却有惊人的阅读量。吴妈妈说学校从不留作业,每天孩子就带回来几张画。“但小学五年级的阅读量却相当于国内的大一,内容涵盖历史、社会、科学等,都是按chapter(章节)来读的,在阅读课上完成。”
和中国不同的是,从小学起,美国的孩子们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教科书,书本属于学校,全是装帧精美的厚重读物,并且是循环利用的,不必带回家。“每个孩子都有学号,比如这一届你是17号,那么你用的教科书是以前每一届的17号用的那一套,将来也会继续传给以后的17号。”孩子回家后,还会被要求每天20分钟课外阅读,家长签字,使得孩子的生词量和知识面大幅度提升,“关键是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