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教育
赵雨:我不是愤青 是个平和的奋斗主义者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杭州新闻中心> 文体新闻  
 
   

   
赵雨:我不是愤青 是个平和的奋斗主义者  
2018-01-14 10:18:50 杭州网  

【“新荷十家”前言】

浙江省作协青年作家人才培养计划“新荷计划”,是省委宣传部为繁荣浙江文艺统一部署的“四新”计划中的一项,以出版研讨、研修班、评论家结对辅导、作品签约、深入生活等方式对青年作家进行培养扶持,目前已进入第二个三年阶段。

每年,在全省青年作家中选拔10位青年作家进行重点扶持,这些作家在浙江乃至全国文坛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本报将陆续推出2017“新荷十家”,介绍这10位浙江青年作家的文学与人生。

“我既不是愤青,也不相信宿命、鸿运,是个平和的奋斗主义者。”第一次读到赵雨的文字时,有种微妙的错觉,好像自己又坐在了高中那年的课堂里,感情一连串地从文本里跳跃而出,夹杂着晶晶亮亮的细碎阳光,而你在课本与光影间思绪翻飞,思考着这一段,又或是这一句,怎么就无声无息地拨动了记忆里敏感的那根弦。

“我们能气氛轻松点吗?”采访还没开始,赵雨突然冒出这么一句,顿了顿,他又笑言,“因为我有点紧张。”显然,这个年仅33岁的男子虽然已经在《小说界》《青年文学》《鸭绿江》等刊物上发表过作品,又在2017年获得了“新荷十家”青年作家称号,但接受采访对他而言还是一件遥远的事。

A

来路是匆匆十几年

今年是赵雨写作的第13年,但他说,正儿八经地开始写,就算10年吧。

那是2004年的时候,彼时赵雨还是个大男孩,喜欢唱歌,参加了大学里的艺术团。“我开始写东西其实并没有什么契机,只是突然有一天觉得生活很没有意思,就跑起了图书馆。”赵雨用“疯魔”来形容随后几年的状态,“图书馆的自习室早上7点钟开门,我一直看书看到晚上11点它闭馆。回到寝室之后别的同学都在打游戏,我就搬个板凳跑到阳台上,往地上一坐,书往凳子上一放就开始看书,寒冬腊月也是如此。”

从鲁迅、沈从文、老舍到福楼拜、罗曼罗兰、契诃夫,他印象最深的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意识流的写法突破了这个少年的想象,写作的欲望也开始蠢蠢欲动。

“我写的第一篇文章叫《枷锁》,是模仿张爱玲的《金锁记》。”早几年他一直在模仿,文风、题材甚至是笔法,他说,“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作家,以前写了很多烂文,但我不会像一些人一样觉得没有天赋就放弃了不写了。我偏要把它写好。”

在沉溺书海的那几年里,赵雨尤其钟爱中国传统文学所透露出来的“乡土”特色,他说那是中国文学中独有的,不一样的。而那些写婚姻里鸡毛蒜皮的、都市人生存的事是迷茫的,“中国正在经历这些,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除了特别地域化的一些习俗,其实是没有区别的。”他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韵味,是着迷的,以至于写故事时也不知不觉带着浓郁的时代特色——那种有些沉重、让人总感觉有些深刻意义的文字,也无怪乎让人读来有种满满的怀旧感。

“我尤其喜欢鲁迅,他的《彷徨》《呐喊》《朝花夕拾》都是值得一遍又一遍去读的。我写了很多背景是农村的故事,甚至故意写得如那个时代般的文风,但其实我生活过的乡村已经和鲁迅那会不同了。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新农村吧。”虽然赵雨这么说着,但其实他自己住的地方是一个小镇,乡村与都市的特点在这都有展现。“从文本到文本,我加入了自己的生活,这些年我也是看着这块土地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轻轨、万达纷纷出现的。”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见习记者 王亚琪    编辑:高婷婷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