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9 11:50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楼仲平:我们不能全盘接受日本“工匠精神”
融入互联网思维而与时俱进的“新工匠精神”或是新方向
演讲|首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获奖企业、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楼仲平
整理|本刊记者 史亚娟
在双童创业的25年中,时代发生了巨变。尤其是近10年的互联网,带给了我极大的思考,它对原有模式的考验无处不在。双童沿着旧地图,还能再次找到新大陆吗?
一家日本老企业的衰落
双童为何能够如此专注?这种“专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受到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所致。1997年,我结识了一位名为桑原道昭的日本友人,他身上的专注与坚持,无形中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我一路向前。
2000年9月,在这位友人的带领下,我第一次参观了一家位于奈良的一次性筷子工厂。这是一家有着45年历史的老厂,一两千平方米的老厂房车间内,机器旧得发亮,但生产的产品却极为精致,精湛的工艺水平,让彼时的国内企业很难超越。受此影响后,双童2002、2003年便开始逐渐放弃“多元”理念,专注吸管生产,慢慢求得质量上的提升。并将这种“专注”渗入到员工教育中,志存高远、长远积累。
直到2009年我再次参观该厂时,发现它一切如旧,只是社长更老、员工更老,依然没有引入新生力量。9年中,它生产的筷子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机器停放在车间,部分员工已陆续离开。当时的场景让我陷入了思考:面对2009年互联网的冲击,一个企业仅有“坚持”远远不够,必须适时创新与变革。就如这家日本企业,虽不能称其为失败,却也是一家“跟不上时代的企业”。
无论日本企业秉持了哪种“精神”,但真正的“精神”一定是叠加在创新之上的,就如“工匠精神”,便不能仅仅是一种坚持与坚守,而没了创新。
2013年这家企业最终停产,原因很简单——社长去世,无人接班。一家日本工匠型老企业终被时代抛弃,让人唏嘘。彼时的我,对“工匠精神”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能迷信所谓的“工匠精神”,巨变时代里,一切都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很多东西不是一己之力能改变的。
成也工匠精神,败也工匠精神?
此后双童在极致专注的基础上,又对品类做了进一步细分,在常人不看好的领域,将小小吸管做到极致,引发了国内乃至日本产业界的关注。
2014、2015年,双童与日本产业界展开双向交流。我发现,近两年“工匠精神”在日本国内已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尤其在2017年我受日本法政大学邀请,分享《新匠人思维》时,发现受邀出席的500多位嘉宾,除坐在第一排的三位年轻中国参会者外,几乎是清一色日本各界工匠型企业的老社长,竟看不到一张日本年轻人的面孔。
这便是日本遵从“极致工匠精神”的结果——年轻人创业的环境愈发艰难,愿意接班的微乎其微。而此时日本媒体也开始反思,它们认为日本企业“成也工匠精神,败也工匠精神”!对此我并不完全赞同,因为这仅是外界看到的日本社会的部分现象,日本深层次文化并不仅仅是“工匠精神”所能涵盖的。
但由此引发的问题却值得每个人深思——日本社会今日之传承问题,也将是中国企业明天所要面对的难题。对企业而言,不能全盘接受日本“工匠精神”。有着“亚洲中小企业研究第一人”之称的法政大学教授坂本光司先生一再提醒我:“过度专注坚持只做一个产品的企业非常危险,至少要做3-5个产品。”
对制造业企业而言,在坚持“工匠精神”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本产业相关产品的适当延续,即“适当多元”。这里的“多元”,可理解为“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即企业要有“下一个5年、10年的增长点”,其中也包括质量上的提升。以吸管产业为例,目前瓶颈已非常明显,你会发现做了10年、20年后,随着产业的不断细分和极致优化,企业的经营空间变得越来越窄。此时,围绕本产业做适当的产品延续,也是很自然的事。
未来10年,90%专注型企业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