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非情节性的审美感受

时间:2020-06-09 08:0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到‘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二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也不免乌发如银,红颜似缟。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叹息。正想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不能?

  ——节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8回

  解读:

  在《红楼梦》这部长篇巨制中,有许多并非情节性地表现生命感受的章节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使得《红楼梦》主题更加深邃、凝重和阔大。

  第58回这一段节选文字,写大病初愈的宝玉,面对结满了杏子的杏树所产生 “子落枝空”的悲凉感。这既是贾宝玉面对一株杏树产生的美的失落的悲凉感,又是曹雪芹借贾宝玉表现的美的失落的悲凉感,更是曹雪芹借贾宝玉的审美感受表现他的关于少女的毁灭、青春的毁灭、人性的毁灭、美的毁灭和人的毁灭——即整部《红楼梦》主题的一种审美感受式的表达。

  贾宝玉之所以面对一株花期已过的杏树产生“子落枝空”的悲凉感,首先在于他在看到这株花期已过的杏树之前听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邢岫烟要出嫁了”。邢岫烟要出嫁为什么使贾宝玉产生“子落枝空”的悲凉感呢?这当然与贾宝玉喜欢与女孩子们聚在一起有关,与光阴的流逝有关,与青春的渐渐消失有关。贾宝玉面对一株杏树花期已过产生的“子落枝空”的悲凉感,更和他对生命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少女的理解以及对自由和美的理解有关。

  邢岫烟要出嫁了,使贾宝玉特别的悲哀,他把这种悲哀之情投射到了那株花期已过的杏树上,那株杏树变成了表现贾宝玉悲哀之情的审美对象。

  “女儿三变”的女人观是贾宝玉听到岫烟要出嫁了产生悲哀之情的思想情感基础。在贾宝玉看来,未出嫁的女孩儿是一颗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的宝珠;嫁了男人这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就发污了,就失去了往日的纯净与光彩,变成了一颗“死珠”;等到老年的时候,这颗发污了的珠子就变成了鱼眼睛。“女儿三变”的女人观不是女性形貌的变化,而是女性思想精神的变化。

  在贾宝玉看来,少女时代的女性是本着她们天生的美丽、善良、纯洁来面对一切、感受一切的。她们还没有受到世俗价值观念的影响和玷污,因而她们一切都是美好的、诗性的、纯洁的、透明的、闪亮的。待到她们嫁了男人,她们就从一己的世界,走向了社会,走向了生活,走向了世俗。她们就自觉不自觉地被世俗的价值观念所浸染、过滤和浸泡。她们开始了向少女时代自己反面的异化。到了老年,她们早已积累了相当多的世俗生活经验,她们的人生充满了考虑和算计甚至计谋。她们不止失去了美丽和青春,更失去了纯洁和透明。

  正因为有了这种对于“女儿三变”的女性观,在听到了邢岫烟要出嫁了,才使得贾宝玉在那株花期已过的杏树面前才产生了子落枝空的悲凉感。在贾宝玉看来,又一个女儿的出嫁,就是又一个女儿的走出大观园,走向世俗,走向“三变”。由晶莹剔透的珍珠变得发污发锈发脏,最后变成令人厌恶与恐惧的鱼眼睛。在贾宝玉看来,这不就是少女的毁灭,青春的毁灭,纯洁的毁灭,美的毁灭与人的毁灭么?

  因而,在贾宝玉面对那株花期已过产生的“子落枝空”的审美感受里,又不止是“女儿三变”的女性观,还有人被异化的人性观。在贾宝玉的“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叹息”中,包含着他深深的对少女、青春、人性美好的肯定与留恋,对少女毁灭与人性毁灭的悲凉感,更包含着深深的对少女和人的悲剧命运的预感。

  曹雪芹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不仅以现实人生故事的描写表现了少女和人性的毁灭,还以诸如石头神话等象征了人遭遇的巨大悲剧,同时,他还以贾宝玉的审美感受,表现了少女和人性毁灭带给人的悲凉的生命感受。

  作为非情节性的生命感受的描写是《红楼梦》最重要内容之一,有着极为重要的审美价值。《红楼梦》人物的审美感受就像一场大雾那样,慢慢弥漫在“红楼”世界中。作为非情节性的审美感受描写,比如贾宝玉面对杏树子落枝空的悲凉感,是对红楼梦人物命运的一个重要补充和支撑,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提升。正是有了这种非情节的审美感受的大量描写,才使《红楼梦》不是停留在一个大的故事框架中,而是精细又深入地表现了人的生命感受。(张丽红)

[ 责编:李姝昱 ]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