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坚守信念,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诠释着“奔跑中国”的意义

时间:2020-06-07 00:0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有着“国马”之称的北京马拉松于今日开跑。3万名跑者从天安门广场出发,经过42.195公里的路程,奔向终点奥林匹克广场。

42公里,不仅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博弈。

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说:你纵有千百个理由放弃,也要给自己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

事实上,漫漫人生路,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是赛程上的运动员选手。98岁的李桓英医生和57岁的高凤林工程师选择了相同的理由——坚守信念。

“硬核”奶奶的“逆行”人生

如今提起麻风病,离我们生活似乎很遥远。然而在半个世纪前,麻风在我国是深受歧视的“不治之症”,而一切的改变离不开一个“自找苦吃的女人”——李桓英。

1921年8月,李桓英出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9岁就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和性病专家。

但在7年任期结束后,李桓英婉拒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聘任,也拒绝了优渥的人生,瞒着已经移民美国的父母,“逆行”回到国内。

对于这个选择,她从未后悔,“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我不能忘本,我要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1978年,57岁的李恒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从此余生都开始了和麻风病的斗争。

“以前人们对麻风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个邪,就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

在众人“谈麻色变”的时期,李桓英无数次进入那些与世隔绝的麻风村中,她甚至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就长时间不松;遇见病人,她总是拍拍肩膀,摸摸鞋里有没有沙粒……

她说,“这样做就是要让病人对她有信心,相信医生能够治好这个病。”

麻风病患者感慨地说:“麻风病把我们从人变成了鬼,是李教授把我们从鬼变回了人”。

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李桓英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

1989年李桓英去四川西昌,汽车翻越雪山时突然打着滚掉进了十几米深的山沟里,等她苏醒过来,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她的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

她不是没有在心里叫过苦,只是她始终觉得,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无比坚定地走下去。

为了开发药物,还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到上百万美元防治经费。她大胆创新,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

短短几年,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魔成了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

她的努力,被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评价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2007年,中国向世界宣布,在经过50多年的努力后,中国终于终结了麻风病时代。

如今李桓英已经98岁,这个年岁,在许多人看来意味着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赋闲在家,颐养天年。

然而李桓英的98岁,却仍然穿着她的工作服,每周坚持去医院上班。

她一生未婚,将余生都奉献给了麻风病防治,工作直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的到来。

人生的这场马拉松,她仍旧不想停下脚步。

航天火箭的“心外科医生”

让我们再把日历刷新到1999年。那是高凤林第一次“走红”。

那年“五一”,他受邀登上了央视的《实话实说》栏目。

5月3日,他带着女儿去劳动人民文化宫逛书市,卖书的看到他指着喊:“你不就是前两天那个电视嘉宾吗?”人群立马向他涌来,低调的他赶忙带着女儿“落荒而逃”。

这样的状态让他并不舒服。他最舒适的地方是待了近40年的熟悉的车间,他用一把焊枪,对抗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工况,将一枚枚火箭安全地送上太空。

发动机被誉为火箭的“心脏”,高凤林,则是焊接这一心脏的中国第一人。

他先后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项难关,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

2014年,在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高凤林同时获得三项金奖,震惊了世界。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