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03-31 21:18 阅读次数:
医德教育始终贯穿于医学教育和实践的整个过程之中。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教改透视】
在我国第一个“医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医务人员,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同时要求广大医务人员“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继往开来,再接再厉,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为健康中国建设谱写新篇章,努力开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新局面。”高等医学教育要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不能板结于传统医学医术教育,不能停步于常态化医德和人文素养教育。而探索高等医学教育在新时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成为新时代每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思考并作答的必考题。
应势而谋,建立理论和实践一体的医德教育体系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但如何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发挥医学院校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优势,就必须探索新时代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新模式。具体来讲,该模式旨在通过学校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实现医学生医德的塑造与养成,以德医交融为重点,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进而建立医德理论教育体系;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贯通,创设德育功能的医德实践教育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教育实践活动。
新的医德教育模式要立足于学生成长全过程,突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三新”体现医德教育全过程。
“新”体现在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贯通。新医德教育在大力加强传统思政课建设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学生全部课程,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由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群、健康人文教育课程群、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群组成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以文化人,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全覆盖。
“新”体现在将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相贯通。针对医学生具有长达两年半的临床实践教育特点,新医德教育特别强化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思政教育,将传统的思政实践课程体系延伸到临床实践过程中,实践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全覆盖。
“新”体现在构建医学生医德教育全覆盖体系。新医德教育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与实践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遵循学生学习规律,贴近学生成长实际,完善了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体系。
因势而动,思政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同向共行
医科院校是医学生求知成才的圣地,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殿堂,更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前,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高,课堂“低头族”等现象频发。出现这些问题,与部分教师授课能力低、教学方法呆板和课堂吸引力不强有关。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采用传统大水漫灌式授课方式,整堂课都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被动听,师生之间没有沟通交流,生硬呆板;有些教师虽然会穿插提问,但问题缺乏质量和启发性,难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积极性;有些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没能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合理转化,聚焦现实不足,没有成为一整套有效激发兴趣、激荡身心、受益终生的教学体系。
为此,要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入脑入心,就需从医学院校自身特点出发,从丰富内容和创新方法上入手,建立一套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分阶段的教育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在思政课程中注入医学元素,将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医学案例引入课程,增强医德教育针对性。同时,在课程思政中挖掘医德元素,将医学家的鲜活事例、医学重大成果形成中的感人事迹引入课程,增强医学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共行。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资源库、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改革、增加思政实践课时,使思政课程活起来;通过在专业课程的临床见习、实习、实训环节中广泛开展仪式文化教育、义诊服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课程思政实践,增强医学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使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同向共行。
顺势而为,做实做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