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红旗文稿》刊文:中美出现结构性的实力消长

 

2018年是国际金融危机10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长期以来,中美两国舆论都相当关注危机10年来中美实力消长变化。在今年特殊的时间节点,真实客观地比较中美实力变迁以及两国博弈的战略走向,显得相当重要。

客观理性地看待中美两国国力的对比与变化

对中美国力变化,两国舆论普遍认为“此消彼长”,即美国在衰落、中国在崛起。不过,对两国实力消长程度却存在着极化的两类看法。一类认为中国实力已全面超过美国,“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强国”;另一类则认为中国实力与美国差距仍相当大,有的甚至惊呼“中国离美国还差50年”。

事实上,以上看法都不准确。美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份额从2008年的23.3%上升到了2017年的24.8%,其间有小幅振荡,但稍有上升。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份额由7.3%上升到15%,的确是快速崛起,2010年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短短七年后GDP已是日本的近3倍。但中国国力离美国仍存在明显差距,只是这种差距并非全面性的,而是局部性的并呈现渐进式的缩小趋势。

在经济方面,当前中国GDP约是美国的65%,但2017年中国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总值却是美国的约6倍,第二产业(工业)生产产值约是美国的1.5倍,两者领先美国的幅度均逐年扩大。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2013年以来,中国货物贸易总量已多年超越美国,跃升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目前,中国约是130个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国,是美国的两倍。5000多种商品门类中,约40%产品门类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源于中国,而美国只占15%左右。可见,尽管美国GDP总量、服务贸易、第三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领先中国,但中美经济优势各有千秋,中国经济贡献率、全球领导力与未来前景近年来更被全世界所看好。

在金融方面,人民币与美元的货币国际化程度差距较大。近年来,美元国际化指数一直保持在55%左右,而人民币仅在3%上下。中国资本市场体量约是美国的1/3,且金融开放程度中国还要向美国看齐。尽管如此,中国金融也在奋起直追。2016年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权重达到10.92%,美元是41.7%。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的比重开始逐渐提升。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经济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移动支付规模一骑绝尘,2017年规模几乎是美国的90倍。相信网络时代将给予中国金融对美国“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军事方面,中国已被公认是全球三大军事强国之一,但中国2017年军费仅是美国的1/3左右。军力是中美实力比较变量中差距最大的。但鉴于军事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有效作用在减弱,且中国军力立足于和平的战略初衷与足够捍卫核心利益的国防信心,两国军力差距在当下中美比较中的重要性远不如过去。

在科技方面,近年来中国科研经费投入保持在世界第二的位置,约是美国的80%,但增幅更快。且当前中国工程师的数量已远远超过美国。2016年以来,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大幅超过美国。当前科技界较为公认的事实是,在效率驱动型与客户中心型的科技领域,中国较美国有优势,如基建、高铁、家电等;而在科学研究型、工程技术型方面,美国领先的优势较为明显,如生物制药、芯片等。中国注重科技应用,美国注重基础研究,这是两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化特征。

在国家形象上,近年来全球对美国的认可度急剧下降。据皮尤中心数据,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的认可度优于美国,美国呈“失道寡助”之势。据“今日俄罗斯”报道,世界仅有12%的国家相信美国是值得信赖的伙伴,而高达42%的国家相信中国更值得信赖。近年来,中国在社会稳定、城市治安、基础设施、共享经济等方面的卓越发展,使得中国治国理政的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道路选择上提供了“去西方中心主义”的新选项。相比之下,美国的社会治理长期处在种族矛盾、枪支管治、周期性危机等困境中。

综上所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美实力变迁来讲是一个节点式事件。美国实力整体上原地踏步,部分呈现被超越之势,而中国则大步向前。从19世纪末美国跃升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算起,德国、苏联与日本先后在国力上追赶美国,但全面历史地比较支撑21世纪全球强国的综合指标,中国毫无疑问已是过去一个世纪以来距美国实力最近的崛起大国。可见,比较中美实力时,必须客观理性,既要看到中美存在的差距,也要对中国多年来的发展与前景持有信心。

过去十年来,中美之间的战略态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