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中西部和东北如何聚才留人

时间:2020-01-12 05:3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核心提示:《意见》引发热议。舆论普遍认为,限制“竞价抢挖人才”,有助于缓和发达地区对中西部、东北等地区的人才“虹吸”效应,稳定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队伍,缩小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中西部地区稳定人才队伍,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挖人才。

《意见》引发热议。舆论普遍认为,限制“竞价抢挖人才”,有助于缓和发达地区对中西部、东北等地区的人才“虹吸”效应,稳定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队伍,缩小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但也有网民担心,如果通过行政手段限制人才自由流动,强制要求人才“来了就不能走”,会导致年轻人才更不愿去中西部、东北地区工作。

当然,从现实来看,同样是中西部地区,有的地方“孔雀东南飞”拦不住,有的地方则通过营造良好环境成为人才兴业的热土。

在13日已发表评论《“竞价挖人”叫停,更考“留心”留人》的基础上,我们又策划了这期“议事厅”,邀请新华社记者和高校学者,就欠发达地区如何聚才留人各抒己见,也分享了一些地方聚才留人的成功经验,以期对人才流动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策划:易艳刚

“不能挖”之后,关键要让人才“不想走”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何晨阳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影视剧中的这句经典台词,正在现实中被各地生动演绎。全国多地展开的“抢人大战”余热尚存,关于人才“孔雀东南飞”的讨论又接踵而至。

人才流向备受关注的背后,其实是人才价值的凸显。无论东中西部城市的功能定位如何、发展程度如何,只有人才集聚,产业才能更好发展,城市才会更具活力。也正因此,如何聚才、留人便成为舆论“爆点”,稍有风吹草动便能引发舆论热议。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正处在经济社会爬坡过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人才是这些地区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但聚才、留人对中西部地区却并非易事,一段时期以来,一提到人才流失,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总是以悲情角色出现。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尤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推进,教育部2014年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支持高层次人才向中西部高校流动,东部高校不得到中西部高校招聘长江学者。近年来,相关部委也陆续发布过加强西部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帮助西部地区留住人才,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提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常常是制约瓶颈之一。

梧桐花开,凤凰自来。人才为凤,何为梧桐?是房子、车子、票子,还是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等方面的优厚政策?这些都并非决定性因素。对比多地出台的人才政策,可以发现其实当中差别不是太大,个别中西部地区引才政策和相关待遇甚至比东部还要优厚,为免除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一些西部地区甚至还在家属就医、就学、出行等方面配套了更便利的措施。

不过,人才环境,与营商环境类似,不是靠突击性砸钱、砸待遇就能实现相关指标快速提升的,而需久久为功、系统谋划,才能打出区域品牌,形成磁石效应。曾有学者称,某西部知名高校流失的人才足够设立一所同等规模的大学。我们不能抹杀这所大学聚才、留人的努力,也不应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对前来挖人者进行批判,更应思考的是如何让区域人才环境更好实现良性发展。

优化人才环境,是聚才、留人的关键。就人才环境而言,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和各级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虽然在科研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在人才生态等软环境方面仍有不小差距。

良好的人才环境,不是靠房子、车子、票子就能一蹴而就堆砌起来的,真正优秀的人才,也不会仅仅被这些表面的诱惑所吸引。构建良性的人才生态,关键还要靠系统谋划、用心付出来涵养。

在前几年的抢人大战中,西部某省规定从当年开始为到本省就业的博士开出高额安家费和职称评定特殊政策,这样颇具吸引力的政策确实凸显了当地政府引才的诚意,但另一方面,这一政策以毕业年限划界,导致“早到单位服务一年,不如晚毕业一年的师弟安家费拿得多”的现象,更关键的是同等水平的博士也因不同年份毕业而享受不同的职称评定政策,政策一出便在一些博士群体中引发争议,一些人称之为“引来女婿,气走儿子”之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