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中國科學家積極參與推進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时间:2019-11-11 16:1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積極參與推進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11月7日,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在北京懷柔召開。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等70位國內外頂尖科學家應邀參加。

丁肇中第一個上台作《與中國科學家合作四十年的物理學研究成果》報告。會前,他特意把英文學術報告改成了中文。

在報告中,丁肇中回顧了40年來他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物理學研究成果。比如,他與中國科學家的第一項合作成果:發現膠子,“宇宙中存在引力、電弱力和強力,強力由膠子傳輸”。

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AMS)實驗,是丁肇中當前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重要項目,“這個實驗有來自美國、中國、俄羅斯、法國、德國等國家的600位科學家參與”。

“宇宙中大約有90%的物質是看不見的,稱作暗物質”“如果宇宙起始於大爆炸,大爆炸之前是真空﹔大爆炸之后應該有相同數量的物質和反物質。”而地球附近沒有天然存在的反物質。阿爾法磁譜儀(AMS)太空實驗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尋找暗物質的本質和重質量反物質的起源。

丁肇中表示,8年來,AMS收集了1470億個宇宙線數據,能量高達萬億電子伏。這一實驗已經有很多成果,比如宇宙線高能宇宙線正電子主要來自於帶截至能量的源,它可能來自於脈沖星或者暗物質,最新的反質子能譜和正電子具有類似的特征,而反電子不可能由脈沖星產生。

丁肇中介紹,在2028年國際空間站退役之前,AMS將持續收集宇宙線數據以降低誤差,屆時會確定正電子超出是否來自暗物質﹔還要解決另外一個基本問題——認識重質量反物質的起源。這些研究將會拓展甚至改變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中國科學家對AMS制造、測試和數據分析都有非常重要的貢獻。”丁肇中說,中國科學家參與其中,推進了人類對宇宙線產生、加速以及傳播的認識,並為探測暗物質提供了重要証據。

“科學家的研究要敢於創新,挑戰傳統認知。”丁肇中在報告中還提及了一件趣事:1974年,他與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教授裡希特幾乎同時發現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即第4種夸克的束縛態,因而同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獲獎后,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德·菲利普斯·費曼致電表示祝賀。因為這個發現在當時的超前性,連這位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也在賀電中寫道:“你所發現的新現象是我沒有預料到,也不了解的。為什麼諾貝爾獎要發給你呢?不要因為獲獎,就認為自己變成專家。我挑戰你,能不能發現一些我可以理解的東西?”

丁肇中表示,過去40年,有很多優秀的中國科學家和他合作,對一些國際合作實驗作出了重要貢獻,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現在,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科學家,他們有想象力、有發展新技術及領導國際合作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繼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知識作出貢獻!”

(記者 袁於飛)

(責編:左瑞、鄧楠)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