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小产区”金字招牌是如何拿下的

时间:2019-11-07 18:1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亚洲最大的地下花岗岩酒窖、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葡萄酒文化壁画群、各具特色的葡萄酒庄园、一望无际的万亩葡萄园……徜徉在秋日的昌黎碣石山下,心旷神怡,令人流连忘返。

  作为昌黎葡萄酒产区下的“小产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和田园风味的碣石山产区,10月15日被中国酒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葡萄酒小产区”称号,成为继新疆玛纳斯、烟台蓬莱之后,全国第三个荣获该认证的产区。

  日前,记者来到昌黎县,走进碣石山下一座座精品葡萄酒庄,挖掘昌黎高端葡萄酒背后的故事,探访昌黎葡萄酒产业如何走好精品化、高端化之路。

  种植、酿造、酒藏一体发展

  多年来,昌黎县始终把葡萄酒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来抓,举全县之力,持续推进葡萄酒产业精品化、高端化步伐,逐步向国际化迈进。

  10月16日,迎着飒爽秋风,登上金士国际葡萄酒庄360°观景平台,放眼望去,200亩葡萄园逶迤展开,颇为壮观。观景平台之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葡萄酒文化壁画群,讲述了中外24个与葡萄酒有关的故事。记者聆听着这些故事,感受一粒酒葡萄向高端产业的嬗变。

  “想要生产出一瓶高端葡萄酒,七分靠种植,三分靠酿造。”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酿酒大师陈小波从参与“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酿造开始,已经在“葡萄酒圈”摸爬滚打了40余年。他深知酒葡萄种植的重要性,“葡萄酒产业的竞争首先是酒葡萄种植的竞争,没有上等酒葡萄,即使有再好的设备和工艺,也不能生产出优质的葡萄酒。”陈小波说。

  在朗格斯酒庄记者看到,这里的酒葡萄种植基地,均采用单臂篱架和短梢修剪的整形修剪方式,严格控制产量不超过每亩500公斤。“控制产量,提高品质;控制用药,减少农药残留。”昌黎县碣石山片区开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侯秀伟说,依据土壤、地形、地势对酿酒葡萄进行分类并制定严格管理办法,才能确保浆果的顶级品质。

  “不能简单购买外国酒汁来酿葡萄酒,这样永远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侯秀伟说,为酿造出高品质、高档次的葡萄酒,必须狠抓基地创品牌这一关键环节。

  “为酿造出高端化产品,我们引进了博士人才,这在当地酒庄是很少的。”金士国际葡萄酒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高峰自豪地说,公司拥有的高端酿酒师、品酒师队伍为葡萄酒酿造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

  在葡萄酒产业发展方面,昌黎县拥有专项研发机构6家和一大批专业人才。昌黎县委书记刘学彬说,昌黎县设有葡萄酒学院、葡萄酒研发中心等研发基地,引进了2名酿酒大师、28名国家级评酒委员、60多名品酒师和酿酒师等专业技术人才。

  种植是基础,人才是保障,但历经岁月沉淀的葡萄酒向高端化迈进,合适的藏酒环境必不可少。

  泉水缓缓流淌,音乐柔柔飘过,一瓶瓶葡萄酒安静地“躺”在玻璃水箱中。位于昌黎县城东山公园的茅台酒洞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感觉。

  “葡萄酒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还是一门艺术。”茅台葡萄酒洞总经理戚永昌介绍,陈酿型葡萄酒,在合适的环境下储藏,经历岁月沉淀,才能让葡萄酒的气质和内涵发挥到极致。被誉为“中国葡萄酒第一酒洞”的茅台酒洞,开凿在距今1.4亿年的花岗岩山体里,洞内分布有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的矿物质,为洞藏红酒营造出独一无二的优质环境。

  种植、酿造、酒藏一体发展,有力推动了昌黎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

  “我们坚持把葡萄酒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实施全产业链、全方位融合发展,放大‘碣石山产区’地域品牌优势。”刘学彬说,昌黎县要走“葡萄酒+大健康+大旅游”发展之路,抓源头、严标准,提品质、强品牌,全力探索产业业态、模式、理念的更新变革,打造以红酒养生度假为引领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

  打造体现葡萄酒个性的“小产区”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