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5 08:20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迈出新型智库建设的一大步
—记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10年成长故事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通讯员 文章梅 记者 罗春雄
这是引领东盟研究领域前行的旗舰。全国有关东盟的顶级科研机构与团队几乎融入了这个协同创新平台,携手共建。
这是一个科研转型时代的榜样。10年征程,踏实脚下,执著前行,在科研机构向新型智库转型中迈出了一大步。
这是一家什么样的研究机构?近日,记者走进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这个有着明确目标和坚定追求的创新研究团队,触摸和探究他们奋进的足迹和精彩。
顺应时代,独具慧眼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日趋紧密,在各种形式的区域、次区域合作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广西首府南宁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兴前沿城市。1995年,邕江之畔美丽的广西大学,依据独特的区位优势,抓住开拓中国-东盟新合作领域机遇,将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广西大学民族研究所改组成立为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伴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发展的平台和窗口,广西大学对东盟领域的研究更为高度重视。2005年,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应运而生。从此,研究院开始转向以东盟经济问题为切入点,研究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重大理论、政策与实践问题,吹响了进军中国-东盟科研战场的号角。
2006年和2010年,该院打破学科专业限制,跨学科、跨学校、跨领域组建科研团队,先后斩获了全国东盟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一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成为广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里程碑。
2012年,研究院获批“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牵头建设的“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为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在筹建综合性高级智库的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支优质的、不可替代的东盟领域科研团队,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制定和实施,出思想、谋战略、提对策,形成有深度、有见地、可操作的研究报告,努力打造‘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广西大学党委书记、研究院院长梁颖的话铿锵有力。
夯实基础,克难攻坚
如果说科研是一种追求,而于这支研究团队而言,科研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经过长期的积累,我们在东盟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基础,但基础研究仍然是我们着力推进和切实加强的工作之一。”八桂学者、常务副院长范祚军在实验室的电脑前打开研究院的网站介绍道。
为适应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变化,研究院进一步细化研究领域,强化研究深度,调整运行架构,将机构设置增加、调整为10个东盟国别研究所和10个常设专业化研究机构的“10+10”运行框架,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齐头并进。
在该院的东盟舆情中心,人们常常可以看到10个国别研究助理热火朝天的工作状态。“他们每天浏览东南亚国家的本土网站,关注并定期发布东盟及东盟各成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那种日复一日地跟踪、梳理舆情已经成为他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没有节假日。”
10年来,严谨务实攻关科研的态度让这支团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该院主持、参与有关东盟的科研项目共129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61项,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和西部项目1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4项、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1项。研究成果除了体现在权威期刊论文和出版专著外,还向有关部门提交综合研究报告100多份,多篇研究报告、政策建议被政府采纳,智库作用得以显现和发挥。
居高声远,创新无边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这个团队有着水滴石穿的坚持与无畏。研究院的建设方向,正悄然从单纯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向中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转轨。
2012年10月,由范祚军领衔的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创新团队获得广西八桂学者设岗团队;2013年11月,以范祚军为带头人的“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创新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成为国家首批经济学类四个创新团队之一,是目前国内东盟研究领域最高水平学术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