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每所大学实现一流建设的路径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都要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双一流’大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日前,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说,“从2018年起,川大每年专门从‘双一流’高校建设经费中划拨2亿~3亿元实施‘双百人才工程’,就是要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好基础。”
李言荣表示,川大作为“双一流”建设西部重镇,将秉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精神,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办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文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吴晓颖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首发于2019年9月15日,标题为《校长专访|川大校长李言荣:一流大学应具备“从0到1”的原创能力》,原刊于《瞭望》2019年第37期。
1
一流大学应具备 “从0到1”的原创能力《瞭望》:四川大学素有“西部第一学府”的美誉,在你心目中,四川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特点?
李言荣:四川大学创办于1896年,是历史超过120年的中国六所高校之一。
清朝末年,四川大学的前身四川中西学堂在洋务派人士兴起的创办新式学堂浪潮中应运而生,当时提出的办学宗旨是“培植人才,讲求实学,博通时务”,培养“通达时务之才”。
在123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思想解放,领风气之先,肩负起高水平大学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在我国高等教育并校改革中,四川大学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学校。
1994年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开创中国高校“强强合并”之先河,开启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学科建设和内涵发展的道路。2000年又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被称为“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如今,川大已成为一所文理工医学科齐全、规模较大的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有68个一级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类一级学科16个,在全国2800多所全日制本科院校中排名第9位,位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
《瞭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高等教育实施内涵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2015年我国正式启动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在你看来,什么是一流大学?一流大学需要具备哪些特征?
李言荣:培养一流学生、汇聚学术精英、产生原创成果、具有国际声誉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等是国际上公认的一流大学评价标准。高校是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科研工作就是从0到1到无穷大的接力过程,但本质上还是“从0到1”最为重要、最为基本。因为“从0到1”意味着无中生有,意味着前无古人,意味着原始创新。创新成果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影响世界,小的改善人类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衡量,如果一所大学具备“从0到1”创造知识、革新技术的原创能力,就是一流高校;具有快速模仿能力是二流高校;如果连模仿都很吃力,就是三流高校。
2
事业留人是关键《瞭望》:作为首批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A类)的高校之一,四川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有怎样的部署与规划?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又有什么安排?
李言荣:四川大学有很多高原学科,但缺乏高峰学科。对此,学校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确立了“办最好的医科,办一流的文科、理科和新工科”的发展思路,制定了“文优、理进、工改、医强”的发展路径。
具体来说,“文优”就是要优化文科结构。四川大学的文科历史悠久,有自身特色,下一步要在重要学科和重点方向上汇聚力量,要有声音、有话语权、有智库;
“理进”就是理科在向纵深推进过程中补短板,尤其是物理学科是工科的共性基础,如果不强,工科的基础就会很脆弱;
“工改”就是工科要改革。工科改革主要是两个结合:一个是工科的研究退半步与理科、与工程前沿基础问题相结合,以期做强工科的同时,弥补理科。另一个就是去交叉新方向,与新经济、新工科结合,特别是川大的“双引擎”——医学+、信息+,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医强”就是在医科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做得更强,多出高端人才和标志性成果,特别要在转化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有代表性和方向引领性上发力。
《瞭望》:“双一流”建设绕不过人才话题,如今各高校对人才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川大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李言荣:建设“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就是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所讲:“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也是目前学校面临的主要瓶颈。
川大现有5000多名专任教师,其中“国字号”“青字号”人才总量少,在专任教师中占比低。对此,学校坚持内培与外引并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扩增量、提存量。在放眼全球海纳英才的同时,大力培养校内优秀后备人才。从2018年起的5年内,学校每年专门从“双一流”高校建设经费中划拨2亿~3亿元实施“双百人才工程”,即对外引进100位“国字号”人才,对内培养100位“准字号”人才。去年,学校就引进了近80位“国字号”人才。
《瞭望》:四川大学具有什么优势,如何吸引、汇聚人才“西南飞”?
李言荣:待遇留人是前提,事业留人是关键。近两年来,学校提高了教师的收入待遇,可一定程度上比肩东部高校。一所高校真正能打动人的,是来到这里之后,能成就一番事业。
文理工医学科齐全、发展均衡是四川大学独具的优势,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撑。同时,学校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以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标。如针对青年教师实施“三个全覆盖”计划:即科研启动经费全覆盖;导师制全覆盖,为每位青年教师提供“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博士学位和海外经历全覆盖,深入推进优秀青年教师到国际名师名校深造计划和短期海外培训项目。
此外,川大地处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准一线城市”成都,这座城市包容度高、生活成本低,宜居宜业、适合搞创新、做学问。借助成都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契机,省市校的合作不断深入,学校与成都市共建前沿医学研究中心、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和开放型人文·自然博物馆群等,也为教师们未来的发展搭建了新的广阔舞台。
3
让人才培养落地生根《瞭望》:培养一流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你认为什么是一流人才?
李言荣: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而在人才培养中,核心是本科人才培养,它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管理能力以及综合实力等各方面的集中体现。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就要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从世界需要怎样的人才、中国会处于一个怎样的国际地位来看,一流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独立思考、高标准的研究型开展工作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能够胜任未来发展挑战。
学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坚守教书育人初心。我们要求每名教师心中都要有学生尤其是本科生,要舍得在本科生上花精力;学校要舍得在本科生上花财力;学院要舍得在本科生上花人力。学校领导要定期去听本科生课,只要一走进教室、紧挨着同学们坐下来,只要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有一种见到自己家孩子的感觉,那就说明自己还适合在大学里工作。
《瞭望》:四川大学在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培养一流人才方面开展了哪些具体实践?
李言荣: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涉及的环节很多,川大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从近十年的教室改造实践开始的。这一成果也获得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可。
自2010年起,学校投入2亿多元打造了510多间智慧教室,基本实现了全校教室的全覆盖。原先的大班级“瘦身”,新生编为25人的小班,开设了互动式、小班化课程9000多门次,超过课程总数的70%。从教室改造引发课堂改革,实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和探究式讨论”,让学生真正“把头抬起来、坐到前排来、提出问题来”。
针对大学生普遍以获取考试成绩为主要学习目的的现状,学校通过“全过程学业评价考核-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从两方面求变:
一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实行开放式命题,实现了非标准答案考试全覆盖。学生需要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获得高阶认知能力,让背书就能考高分在学校成为“尘封记忆”。
二是加大了过程考核成绩的比重,把期末考试成绩权重降低到不超过50%,平时考核约分为6次进行,全部课程都实现了全过程考试,让期末考前突击成为“过去时”。
此外,为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学校每年投入真金白银开展“国际课程周”“大川视界”活动,把世界一流大学知名教授“请进来”,让川大学子“走出去”。“国际课程周”举办八年来,邀请了近千名海外教授为学生开设了近千门次全英文课程;而“大川视界”则每年资助3000名以上学生到国际名校短期访学、国际组织见习实习、海外基地实践,为学生打开了更多扇观察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