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时间:2019-10-29 07:3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美和自我教育,在奠定根基上,在追求目标上,都是相通的。在进行整全育人的顶层思考、设计、规划时,应该有意识地把美与自我教育联系在一起,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近来,美育尤受关注。

  美为何如此重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进行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德国哲学家席勒也说:“美可以成为一种手段,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无限存在。”

  为什么美是进行自我教育的最重要手段?美与自我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

  从深层次说,美使人达到最高境界,美育铸就最深根基;自我教育是人的发展中各种变量中最关键、影响全局的变量。因此,美与自我教育有着基础性、根本性的联系。

  那么,从人的发展过程来说,美与自我教育有什么具体联系?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基础教育的参照?

  美能够进入心灵、发现自我

  美育是自我教育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际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具体过程?

  美能吸引孩子。无数的事实证明,美以它鲜明的形象,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吸引着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印象深刻,久久不忘。

  教育者首先要善于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美能培养细腻的情感,帮助感觉到人的美。其次引导孩子用这种细腻的情感,去发现人的美,发现自己的美。有的幼儿园老师,通过“自画像”活动认识到,每个幼儿的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比如,女孩儿更希望突出自己的美丽,男孩儿更希望强调自己的友善、庄重。

  从周围世界的美,可以看到自身的美。苏霍姆林斯基两次提到“照镜子”。一次涉及美与自尊——小孩在发现自己周围的美,并对这些美而感到非常兴奋、赞叹时,宛如在照镜子,会观察到人的美。孩子对美的这种感受越早,对美的惊奇越精细,他的自尊感就越高。

  另一次涉及自尊与自我教育——在童年早期,谁能像照镜子一样,在自己的劳动中看到自己,谁就能获得真正的做人品质。没有这种充分发展的能力,就谈不上自我教育。

  认识自己,来自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自己,二是通过他人的评价(尤其是重要他人)来认识自己。

  “照镜子”涉及两个相互联系的发现。通过发现大自然的美,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孩子观察到人的美,进一步着重引导孩子发现心灵之美,再进一步强调,如果有自己投入的创造,就更会发现自己。

  儿童时期,主要是获得丰富的周围世界与自身的审美财富;少年时期,则是更加深刻认识大自然的美,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身上美的、崇高的东西。

  美的功能是“感动心灵”。朱小蔓教授说,当人进行审美观照时,在艺术形式中感受到的不是单纯的或单一的情感性质,而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构成力量,使欣赏者的情感变为自由而积极的状态。这就是说,美感动了心灵,从而调动了自身的全部力量和潜能,成为改变世界、改变自我的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每个人在进行审美观照时,内心世界变得“自由而积极”,通过锻炼和发展自己把握内部外部两个世界规律的能力,逐渐沉淀强大的自我教育力量。

  进入一生的自我教育。从感受和认识美开始,理解生命的美,发现自身的美,再往上发展,进而思考自己的一生,开始自觉进行全面和全程的自我教育。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观察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美,是理解、感受生活的喜悦和生命的美的主要源泉之一”。

  美能够解放思想、激发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风趣地说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打开了话匣子”,使沉默寡言的、腼腆的孩子说起话来了。

  为什么图画能够使沉默寡言,甚至使“冷漠、迟钝”的孩子“打开了话匣子”?那就是美的作用。不过这还只是开始,继续发展的办法就是通过劳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心和爱护周围世界的美。绝不能停留在只有愿望的阶段,更不能满足于道德说教。苏霍姆林斯基说:“经验证明,善良之情应当在童年扎下根来,而人性、仁慈、抚爱、同情心则在劳动中,在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

  美能够解放思想,激发人的潜能,从以下两方面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