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这个暑假,你家孩子考级了吗?艺术教育背后的应试之忧

时间:2019-10-26 22:5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你家孩子今年考几级了?”在即将结束的暑假,这已成为很多家长见面时的问候语。每年七八月份,社会艺术水平等级考试的大幕在全国各大城市相继拉开,刚刚放下了书包的中小学生们,又马不停蹄地开拔到艺术培训的战场。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视,但透过现象看本质,眼下各种名目繁多的考级、考证,正在让艺术教育日渐技能化、功利化,太多的孩子被逼着去跳舞、练琴,只是为了有更好的通道和升学机会。掌握了一门技艺,就是美育教育的成功吗?我们的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美育来滋养他们的心灵和人生?

  功利主义,让艺术教育变了味

  “上午9点-11点练钢琴,下午1点-3点学画画,晚上练习舞蹈,写作业。”这个暑假,即将升入小学三年级的南京小学生悠悠似乎比上学时还要忙碌,因为报了舞蹈、画画和钢琴三门考级,她几乎没什么时间休息,每天的行程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4岁练钢琴,5岁练画画和舞蹈,几乎每个暑假,悠悠都在考级中度过。今年刚刚9岁的她,这个暑假已是第三次参加钢琴考级了,这次她考的是钢琴的最高级别10级。对于这个成绩,悠悠妈妈显然很满意,她说,趁着现在学业压力还不大,让孩子在艺术上多下点功夫,既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自信,又为将来小升初做好准备,“多一些考级证书,将来做简历就会漂亮很多。”

  与悠悠妈妈一样,利用暑假给孩子考级的家长不在少数。苏州一家公司职员刘女士的女儿开学就上初三了,可女儿的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很不稳定,刘女士担心女儿的成绩一年后考普通高中有难度,所以从初二开始,就让女儿加入了音乐考级大军,她坦言,“女儿对艺术谈不上有多大兴趣,坚持下来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来高考的时候,凭借艺术特长可以考上一所好一点的大学。”

  据《2018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2017年,社会音乐考级培训、艺术高考音乐培训的总产值为792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仅2017年,音乐考级报名人数就达到了140万人,音乐考级培训的总产值约为728亿。而同在2017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是559.11亿。也就是说,在2017年整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仅占音乐考级总值的75%。

  事实上,家长们趋之若鹜的考级证书,含金量并不高。记者从教育部门获悉,艺术考级已经与小升初、中考等脱钩,并不能直接作为艺术特长加分的依据。

  既然社会艺术考级证书和升学已经脱钩,那为何近年来“考级热”仍有愈演愈烈之势呢?南京无边界音乐学校总经理孔祥凯分析了几点原因,“不少家长并不在乎自己的孩子艺术修养是否得到了提高,他们中的一部分属于盲目跟风,认为别的孩子都在考级,我的孩子不考,便输在了起跑线上。还有的家长认为,一纸考级证书在手,总归是‘有用’的,虽然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但在同等条件下,肯定会成为招生学校优先考虑的对象。”

  众多家长们在“有用”的指导思想下,迫切地“逼”着孩子去考级,以获取各种证书,重在审美情感培育的艺术教育变得“急吼吼”、功利化。而与各种艺术培训班的火爆情形相比,学校的艺术教育却被普遍认为“无用”,受到家长们的冷落。

  “谁有演出票根?”前段时间,南京小学生钱多多的妈妈满世界托人搜集演出票,在好不容易凑足了10张之后,她长舒了一口气:“总算能够交差了。”今年2月26日,江苏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发布消息说,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江苏在全国率先实施中考增加艺术素质测评的评价制度,将初中学生的艺术素养列入学业水平测试范围,并出台艺术素质考核办法。针对这一政策,南京的不少学校要求,学生一年内要观看10场演出、展览,并收集好相关票根,作为艺术素质测评的“过程性资料”。 “学业任务那么重,哪有时间去看演出啊!”“我们家孩子和我一样,实在没那个艺术细胞欣赏音乐会。”家长们边抱怨边频频问身边的朋友们寻找演出、展览票根,以此向学校交差。

  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

  学习艺术特长,接受艺术熏陶,说到底是给孩子进行美育教育,其初衷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那么,孩子们在学习了音乐和绘画之后,真的就热爱艺术、懂得艺术了吗?

  事实上,很多孩子是被逼着学的艺术,很难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艺术的美好,而是“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