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浅谈民族团结认识上的“四个误区”

时间:2019-10-26 21:3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张长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新时代面对国际国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有效举措,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扩大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自觉肩负起了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重任,履行好党委的第一责任,切实把民族团结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但同时,在各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依然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四个误区”,即:认为民族团结是少数民族的事,与汉族无关;认为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认为民族团结是短期行为,可以一蹴而就;认为民族团结与本职工作无关,不知道如何将本职工作和民族团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四个误区”直接影响到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认识和成效,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加以纠正。

    误区一:认为民族团结是少数民族的事,与汉族无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念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和共同追求。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而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尚不到10%,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族群众都是骨肉相连的兄弟姊妹。因此,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要积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误区二:认为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都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一起共创共建”。民族团结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共同培育,才能形成合力,如果单凭民族工作部门一家,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无法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涉及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涵盖了全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在民族团结这件事上,每个单位、每个个人都不是局外人,都不应置身事外做一个旁观者,而应成为民族团结的宣传者、维护者、践行者,主动承担起民族团结的责任,牢固树立起民族团结的主人翁意识。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精准扶贫、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教育振兴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与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进企业、进村(社区)、进乡镇街道、进学校、进宗教场所、进医院、进军营等,努力做到创建活动全覆盖、无死角,从而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

    误区三:认为民族团结创建是短期行为,可以一蹴而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民族问题始终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要实现民族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保持长期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一劳永逸就能够解决的问题。真正的民族团结是各族同胞之间发自内心、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团结,是需要几代人,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的团结。而一些地方和一些人认为,民族团结创建只不过是搞一些形式的东西,做做宣传,搞搞活动,只要把牌子抱回来,就算创建成功了。因此,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决心和毅力,紧扣民生抓发展,把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促进团结、改善民生、争取人心上,构建人人参与民族团结创建、个个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格局。要不断建立完善宣传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引导、正向激励、示范引领等工作机制,切实将好的经验做法用制度固定下来,成为创建工作规范,使创建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纵深发展。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