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温州助力乡村振兴兜底工程 聚焦建设乡村“小而优”学校

时间:2019-10-24 13:0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兜底工程。温州山乡广阔、海岛众多,乡村小规模学校体量较大,截至2018年底,全市200人以下的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有208所,其中小学118所、初中90所,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22.9%;全市小学班额未达省标准化学校基准(45人及以下)的学校253所,占比3.18%。针对乡村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不单是“有学上”“上好学”,更是在家门口就近“上好学”的强烈需求,温州市教育局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聚焦建设乡村“小而优”学校,助力乡村振兴兜底工程。

  一、聚焦“小而美”,以组织振兴破解乡村学校“发展慢”问题。一是项目攻坚“领导+”。随着城镇化步伐加速,大量家庭和学生涌入城镇,乡村学校的适龄学生越来越少;家庭经济条件稍好的农民在县城买房或租房,让孩子到县城上学,而家庭贫困的孩子只能留在乡村学校。为破解义务教育“农村弱、城镇挤”的攻坚问题,加快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7年以来,温州市人民政府先后印发《温州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全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履职业绩考核。温州市教育局连续两年将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列入重点调研课题和攻坚项目,致力打造乡村学校提升的区域样本。二是设施保障“标准+”。对照省定标准,适应未来教育趋势,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基础设施标准和特色校园文化提升计划,改善学校教学、行政、生活条件,追求校园环境“一校一特色”,2019年上半年已开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薄”项目11个,投入资金4.45亿元,开工面积18.3万平方米。联合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乡村“小而优”学校公益基金会,计划投入1200万元,专项支持乡村小规模学校学习空间和校园文化建设。三是资源共享“互联网+”。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依托“互联网+义务教育”省民生实事项目,实施“互联网+教育”乡村学校资源推送计划,2019年温州市共结对帮扶学校236所(超省定任务数66所),全部完成录播教室配置,开展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等活动。将“互联网+”结对帮扶工作与乡村“小而优”学校创建项目有机结合,做到在校生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利用中小学生在线答疑平台等互联网平台,打造乡村学校网络第二课堂,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与城镇优质学校跨时空互动交流。

  二、聚焦“小而专”,以师资振兴破解乡村教师“提升难”问题。一是教师配备“齐+强”。把教师发展作为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实行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保障所有班级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统筹调配城乡师资,明确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建立优秀退休教师返聘或临聘机制,鼓励紧缺学科教师“走教”,每年新建市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70个,确保建到山区、海岛和农村薄弱学校的工作室比例不少于70%,实施“绿色耕耘”送培行动,拓展“五格四型三类”培训项目群。选派城镇优秀青年教师到乡村小规模学校担任校长或副校长,将担任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或副校长作为中小学校校级领导提任、选拔条件之一,尝试乡镇中心校校长兼任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二是评聘导向“调+控”。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乡村教师队伍,强化“越是艰苦、越是偏远、待遇越高”的政策导向。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倾斜政策,增量部分纳入绩效工资单列管理。明确在位置偏远、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任教满15年和30年的优秀教师可分别单列评聘中、高级职称,不受专业技术岗位限制。全面推行教师评职评优“一网式在线办理”服务,让广大乡村教师足不出户享受办事服务。落实乡村任教津贴、农村特岗津贴等政策,确保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加快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进一步扩大乡村教师子女的入学照顾范围。三是师德标杆“引+领”。选树乡村教师师德典型,连续三年向全市教育系统讲述陈莹丽、陈小龙、兰衍局、杨燕燕、李送国等乡村最美教师和优秀校长扎根乡村、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强化把师德师风作为乡村教师的第一要求。四是抱团合力“帮+扶”。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深入推进“瓯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和定向招聘专项计划。完善名优教师结对帮扶乡村青年教师制度,进一步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流动,鼓励骨干教师反乡督学,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正副职领导、学校骨干教师下乡流动交流。凝聚社会各界公益合力,成立“情系乡村学校”公益支教团,开展“公益星期六”送教活动,确保乡村小规模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学期至少一次的星期六教研活动;统筹退休老教师、党员干部、热心公益人士及大学生力量,建立学校主动申请制,实现精准公益。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