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杭州师范大学:一场延续百年的师范教育变革

时间:2018-10-13 01:4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不管怎样选择,反正这辈子都将从事教育工作,这也是杭师大给我打下的最深烙印。”任教于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的李燕青日前回母校时说道。这位当初入学时对选择教师职业还心存犹豫的女孩,如今已是“情有独钟”。

杭州师范大学前身为1908年创立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后更名为“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1978年,学校开始招收师范专业本科生,2007年定名为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历经了百十年办学历史。经过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今天的杭州师范大学秉承“勤慎诚恕,博雅精进”的校训精神,长期坚守“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培养体系比较完备的地方综合性师范大学。

春风化雨,推进“师德育人”

4年前,杭州师范大学普师1955届秋三甲班的23名耄耋老人回到母校,为他们60年前的班主任方天培教授过90岁生日。其中就有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雪丹。她动情地说:“杭师3年,给了我们一个灵魂、一个自尊、一个人生的梦。”

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师德育人”,一直是杭州师范大学近年来着力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开展“思政论文”理论熏德,树立“榜样力量”以德引德,以多载体多形式帮助当代大学生“立德”。

很多大学生对撰写思政论文感到为难,而这件事情在杭州师范大学已经实行了整整20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余龙进介绍说,为了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1999年开始,学校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就尝试开展学生思政论文竞赛。虽然没有专门做过宣传,但每一届杭师大的学生都记得这个赛事。“这是他们青春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起同学们对思政论文竞赛和红色之旅的感情,余龙进不无得意,“今年春天,学校还打算邀请历届论文竞赛一等奖的校友回母校叙旧。”

2017年7月13日,年仅26岁的校友陈莹丽因病离世,而1个月前,她还坚持带病准时出现在讲台上。她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浙江省领导专门对陈莹丽的先进事迹作出批示,她被追授“最美温州人”“师德楷模”称号。杭师大政社学院成立“莹光支教小分队”,将在每年暑假赴大荆镇镇安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将陈莹丽所热爱的教育事业继续下去。

“学校专门成立了师德师风宣讲团,经选拔的老师,将以自身多年从教的经历给各专业的学生开设专门讲座,这也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校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抢抓机遇,创建经亨颐学院

作为该校老校长,我国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和“与时共进”的改革主张曾开一时风气之先。如今,经亨颐的塑像静静地伫立在杭州师范大学的校园里,仿佛注视着这所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的与时俱进。

足以告慰先生的是,作为杭州市重点打造的高等师范院校,杭师大在向综合性大学大步迈进的同时,师范类专业仍作为该校的传统优势给予继承发展。

早在2010年,杭师大得风气之先,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举全校之力,创立经亨颐学院,成为国内唯一一所专门培养优秀师范生的荣誉学院。

学院以经亨颐先生命名,是继承杭师大百年师范教育传统,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教改实验特区。学院遵循经亨颐先生“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宽厚的文化涵养、精神的学科底蕴、卓越的教育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为目标。

实行“优秀博士学长制”与“一线名师师徒制”,重视通识课程与实践教学,推出公益学分和诚信考场……这块试验田在不断探索中寻求卓越教师培养之路。

英语专业的李燕青在专业课较为集中的大三年级一周撰写3到4个英文报告很正常。期末的时候一个星期要写4篇课程论文,外加做1个学年论文的初稿。在这样的“压力”下,英语专业的寝室很少在凌晨1点前熄灯。除了英语专业的学习,李燕青还学习了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中文专业的课程,以及高等数学、统计学等通识课程。“很多同学对这样的课程设置很不理解,但在申请香港大学时,我就懂了。这些看上去‘没用’的‘杂学’派上了大用场。”李燕青说,“正是这些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养成,让我在与世界顶尖大学的申请者比拼中胜出。”

学院外聘名师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教研员姚雪飞感慨:“有师傅带着,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以艺润德,传承百年美育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